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中國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發展中國家

來源:

發布時間:2010-09-17?點擊:

中國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發展中國家

革新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短短30多年,中國國民經濟進入世界經濟前列,成爲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載人航天三大國之一、世界最大出口國、最大汽車生産國、最大外彙儲備國……于是,不久前還在炒作“中國即將崩潰”、“誰來養活中國”的一些西方媒體,突然開始大談“中國責任論”,渲染中國“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尤其今年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首次超過日本後,更是引發國際輿論的新一輪熱炒。甚至美軍方也選擇此時發表2010年《涉華軍事與宁静發展報告》,再次散布“中國軍事威脅論”。國內也有的學者認爲,中國現在已經“財大”,可以“氣粗”了。然而,盡管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相當大的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仍然很大,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事實上,根據一系列權威國際組織的劃分標准,中國按目前的發展水平,都只屬于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將世界國家大致劃分爲三類:最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地區和發達地區,中國屬于“發展中地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按各國的人均壽命、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三個指標統計出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國2009年的發展指數爲0.772,屬于“中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排在世界第92位。經濟相助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傳統上被認爲是發達國家,目前有31個成員國,中國不在其中;該組織正在與一系列國家談判加入問題,中國也不在其中。經合組織認爲,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只是“具有將來成爲成員國的潛質”。

世界銀行劃分國家類別的標准是:既考慮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也考慮經濟、社會、科技、文教、衛生、消費、競爭力等一系列綜合因素,相對而言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說服力。我們按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就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數據進行比較,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量大、人均低的現狀在長時間內將難以改變

根據世界銀行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供的數據,中國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總量爲38993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國民總收入僅爲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被世界銀行列入“下中等收入群體”,離上中等群體平均線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200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排名第104位,同樣處于下中等水平。

二、中國産業和就業結構及都市化率是世界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的典型代表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三次産業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分別爲11%、49%和40%,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第一産業依賴水平過高。發達國家國內生産總值中第一産業所占比重一般不超過5%,而中國至2008年第一産業占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仍高達11%。

二是嚴重依賴制造業。發達國家第二産業一般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30%,且以高端制造業爲主;而當前中國的制造業比重高達49%,且在相當水平上處于産業價值鏈的低端。

三是服務業相對落後。發達國家第三産業所占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平均爲65%。2009年美國以現代服務業爲主的第三産業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達76.9%,當前歐盟服務業比重平均值亦在70%左右;而中國目前服務業只占40%,僅相當于美國1820—1870年間的水平,並且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很低。

與此相應,中國的就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世界銀行2008年《報告》顯示,2002—2004年中國農業人口的勞動力比例占總就業人口44.1%,而同期美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僅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的0.58%—2%。中國第二産業就業人數比例僅對應于美國1870—1910年間的水平。發達國家第三産業就業者一般占總勞動力60%—80%的比例,中國第三産業就業者所占總勞動力33.2%的比例,同樣僅僅對應于美國工業化初期的水平。

中國的都市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報告》,中國至2005年都市化率爲4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7%。按中國目前的都市化進度,至2015年,中國的都市化率可達到49.2%,但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5%。

三、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較低。中國的研發投入率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08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支出爲4616億元,占國內生産總值的1.45%;而2005年經合組織國家的研發投入平均占國內生産總值的2.25%,其中美國長期處于2.27%水平,日本則超過3%。研究讲明,當一個國家的研發強度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1%時,技術研發處于使用技術階段;研發強度在1%—2%之間時,技術研發處于技術改進階段;研發強度超過2%,技術研發才進入技術創新階段。據此,目前中國的研發尚處于技術改進階段。世界經濟論壇今年發布的《2009—2010全球競爭力報告》的12項打分指標中,中國在科技成熟度方面排在世界第79位。目前,中國企業研發機構數量少,研發能力不足。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明專利絕大多數來自國外,如無線電傳輸、移動通信、半導體、西藥、計算機領域,來自外資企業的分別占93%、91%、85%、69%和60%。而發達國家80%的科研事情由本國大企業完成。

二是中國的教育投入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教育水平表現出公共投入不足,中高層次人才缺乏,人力資源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高中文化水平人口比重偏低,成爲中國人力資源素質提高的瓶頸。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爲國內生産總值的4.9%,一般國家都不低于4%。中國長期以來把4%作爲教育投入的目標,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統計,中國公共教育的實際投入僅占國內生産總值的2.4%。發達國家接受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較高,美國是35%,韓國是23%;而根據中國教育部2003年首次宣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中國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僅爲7.85年,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爲7.42年,兩項平均仍達不到初中二年級水平,與美國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韓國低近4年。

三是中國的醫療衛生設施嚴重滯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2009年4月發布的報告,中國用于教育和衛生的公共支出之和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不到4.5%,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而經合組織國家此項支出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平均約爲13%。

四、中國的收入分配及消費結構等領域問題尚多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中國經濟總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貧富差距也開始拉大。根據聯合國《2009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國的基尼系數爲0.415,高于法國(0.327)、瑞士(0.337)、美國(0.408)等發達國家,也高于羅馬尼亞(0.315)、馬來西亞(0.379)、印度(0.368)等發展中國家,這從一個側面讲明中國社會的收入差距已經過大。中國近年來實施的扶貧工程雖然取得了很大结果,但扶貧任務仍然很是艱巨。

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從消費水平看,2003年中國居民消費僅相當于美國居民消費的8.8%,雖然近年來中國居民的消費有了較大提高,但至2008年也只相當于美國居民的15.4%。從消費結構看,中國居民消費還處在較低水平。食品仍是中國居民消費的主要部门,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偏低。2008年,食品消費占中國居民消費的33.1%,而同年美國這一比重只有6%。2008年中國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的40.1%,而美國是66.4%。從消費率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若幹發展中國家。2006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爲35.3%,同年美國爲70.1%,印度爲54.7%。

五、中國的綜合競爭實力有了長足進展,但現代化水平的弱勢仍然明顯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治理開發研究院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鑒》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進行的排名,2009年中國位居第20。《世界競爭力年鑒》認爲,中國在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就業、公共金融、勞動力市場、科學基礎設施等領域表現良好,但在國際投資、商業立法、治理方式、康健與環境等方面競爭力欠佳。而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09—201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綜合排名第29位,較上一年上升一位,但在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方面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根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中國2006年的現代化水平指數爲38,而世界現代化水平指數平均值是53,中國排在第59位。中國科學院不久前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世界現代化概覽》,首次提出新人類發展指數看法,即权衡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類發展的康健長壽、知識普及、信息共享、環境優美和富足生活等5個方面的平均成就。根據這些指標,中國排名第63位。

革新開放30多年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某些指標進入了世界前列,這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從經濟、社會、教育、衛生、科技等絕大部门指標看,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毫無疑問地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仍將任重道遠。當然,辯證地看問題,差距同時也是潛力,中國繼續發展的空間是巨大的。

衆所周知,中國從不拒絕承擔國際責任。當年,毛澤東同志曾氣宇軒昂地宣布:“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自身經濟很是困難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支持、援助亞非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中國爲國際經濟走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承擔了巨大壓力。在印度洋海嘯、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水災等國際災難中,中國的物資及人員的迅捷援助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巨額減債和發展援助,获得了非洲國家的高度贊揚。

今天,某些西方媒體無視上述基本事實,渲染中國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企圖把超出中國蒙受能力的國際責任強加給中國,要中國承擔連發達國家都沒有做到的一些國際責任,目的是從政治上離間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從經濟上把目前國際社會某些問題的矛頭引向中國。對此,我們要有充实的警惕。中國積極推進和諧世界建設,會承擔自己的國際義務,但也不會超出自己發展水平限度去承擔有損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