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曜:開拓社會主義新门路——新中國最偉大的曆史性貢獻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设60周年。60年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標志著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权要資本主義奴役中國人民的曆史徹底結束。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個曆史性課題基本获得解決。中國從此改變了社會發展偏向。之後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足的第二個曆史性課題。爲此,就要找到適合本國國情、快速高效持續發展的门路。60年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爲主要代表的幾代中國共産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辛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奮力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這是新中國60年取得的最偉大成就,是新中國60年爲中國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的曆史性貢獻。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的艱辛探索
1875年,馬克思提出過渡時期的理論,認爲從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不行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中間需要有革命轉變的過渡時期。1953年,毛澤東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设,到社會主義革新基本完成,這是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我們黨以“兩個務必”、“進京趕考”的精神狀態,從事新中國的建設。其中,最有意義的總體性事情就是,建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爲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提供前提條件,爲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基基础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以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論革命還是建設,毛澤東曆來主張獨立探索,反對照抄照搬外國的經驗。然而,在新中國建设之初,我們缺乏建設經驗。所以,他還是主張學習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經驗。因此,我們的制度、體制和政策,都有蘇聯模式的烙印。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自己揭開了蓋子,我們的實踐也證明蘇聯的某些經驗並欠好。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經過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蘇爲誡”,獨立探索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门路。從此,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我國開始長達20年的艱辛探索。其中,既取得很大成績,又出現重大失誤。在探索初期,毛澤東作過兩次重要講話和召開了黨的八大。被稱爲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的開篇之作的《論十大關系》,提出中國门路與蘇聯模式的10個差异。《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則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的初探理論化,並且從哲學世界觀的高度認識社會主義社會。這兩次講話,標志著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开端形成比較系統的思路。黨的八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鬥爭,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明確提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在“大躍進”遭致重大挫折之後,毛澤東要求全黨認真讀書,讀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通過反思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所形成的基本輪廓是:
——有別于蘇聯模式的工業化门路。一是堅持以農業爲基礎和以工業爲主導。針對蘇聯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的産業結構不合理和畸形發展,毛澤東提出調整産業結構和投資比例,強調多投資輕工業和農業,後來進一步提出以農業爲基礎和以工業爲主導,作出農輕重的建設部署,把它當作經濟建設的總方針。二是堅持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配合發展。針對蘇聯工業主要集中在歐洲領土的某幾個地區和我國工業過去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缺乏經濟發展的合理结构,毛澤東提出沿海的工業必須充实利用,內地的工業必須鼎力大举發展,以平衡工業發展的结构。三是堅持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爲基礎。針對蘇聯軍事開支過大,影響經濟發展,毛澤東提出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指出國防不行沒有,國防建設必須加強,但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爲基礎。“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气夠有更大的進步”。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實行工業化,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這只是第一步。更高的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當今世界的大潮。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有一個不斷規範和不斷豐富的過程。最早于195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作《政府事情報告》,提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到196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作《政府事情報告》,將其調整爲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實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建设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是實現“四個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針對蘇聯和我國的某些經濟學家畏惧和反對商品生産的錯誤傾向,毛澤東批評這些“可憐的馬克思主義者”,贊同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闡述的觀點,認爲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産,主張鼎力大举發展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他還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利用它教會我們的幹部和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
——文化領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主義建設不僅包罗經濟建設,也包罗文化建設。蘇聯嚴控文化事情,常用行政要领治理學術,給差异學派粘貼政治標簽,強制推行一種學派而禁止另一種學派。如米丘林學派與摩爾根學派之爭,導致摩爾根學派難以生存。這樣做,勢必損害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在我國,有人說中醫是封建醫,西醫是資本主義醫,蘇聯的巴甫洛夫是社會主義醫。根據這種認識,就應該反對中醫和西醫,取消現存的醫院,用巴甫洛夫的藥來醫治百病。對此,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用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走向繁榮。實行“雙百”方針,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百家和一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百家中的一家,但不是普通的一家,而是具有指導职位的一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才气防止資産階級自由化。二是“雙百”和“二爲”的關系。“雙百”是方針,“二爲”即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是偏向。方針服務于偏向,“雙百”必須爲“二爲”服務。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分析未來社會將經曆第一和高級兩個大的發展階段。列甯通過社會主義的實踐,提出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多級發展過程,即大階段中存在小階段。受蘇聯模式的影響,過去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一個短暫階段而不去進一步劃分細小階段,並且急于向共産主義過渡。總結這個經驗教訓,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的論斷。1959年底,毛澤東在讀書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劃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是對社會主義比較清醒的認識。
——堅持以自力重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毛澤東認爲,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窮國。在這樣的國家裏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去解決自身的矛盾和困難。自力重生並不是排斥外援,而是要盡可能多地爭取一些外援,以增強自力重生的能力。
——實行獨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新中國建设以後,毛澤東、周恩來爲我國制定了不受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受某個社會主義大國左右的獨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周恩來依據列甯的兩個體系宁静共處的思想,進一步提出宁静共處五項原則,作爲差异社會制度國家處理相互關系的准則,從而給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認爲,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爲此,必須處理好5個關系。一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治理體制上,蘇聯模式的特點是中央權力過大,地方權力很小,倒霉于地方發揮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主張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下放中央的權力,讓地方擁有更多的權力,以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二是黨和非黨的關系。這裏說的“黨”是指共産黨,“非黨”是指民主黨派。蘇俄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由于特殊的曆史情況,只有執政的俄共(布)。中國在民主革命時期,在反對國民黨的鬥爭中,除了共産黨之外,還有一些民主黨派。于是,新中國建设以後就形成了共産黨領導的多黨相助的政黨體制。毛澤東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光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相互監督”。三是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蘇聯模式重視國家、集體,忽視個人利益,倒霉于調動個人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指出:“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四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人口衆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新中國建设以後,我們的民族政策強調,漢族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地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加強民族團結,著重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在蘇聯,俄羅斯民族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很不正常,我們應當吸取這個教訓。五是中國和外國的關系。蘇聯長期搞大黨大國主義,從不提出向外國學習。毛澤東認爲,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否则,它爲什麽能夠存在和發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正確處理上述關系的意義就在于,“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這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门路的理論支撐,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作出的最大理論創造。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認爲任何社會都是通過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向前發展的。作爲唯物辯證法大師,列甯也指出:“對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1]上個世紀30年代初,斯大林曾經分析蘇聯社會矛盾,使用過“內部矛盾”(指工農之間的矛盾)和“外部矛盾”(指蘇聯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提法。但是,在1936年以後,他卻認爲蘇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完全適應”的。受此影響,蘇聯學術界長期居統治职位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無沖突論”的形而上學觀點。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運用矛盾論的思想全面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矛盾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中,毛澤東是透辟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第一人。他著重分析了兩種矛盾:一是認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與舊社會差异的是,兩者之間又相適應又相矛盾。這個論述比斯大林的“完全適應”說前進了一大步。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爲後來的革新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依據。所謂社會主義革新,就是從本國情況出發,根據社會生産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地調整生産關系中與生産力不相適應的部门,自覺地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门。二是認爲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這樣兩類性質差异的矛盾,強調要嚴格區分和用差异的要领正確處理兩類差异性質的矛盾,防止蘇聯肅反擴大化悲劇重演。實際上,在革命時期大規模的疾風暴雨式的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以後,大量的社會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的性質。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當作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有助于從基础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建設社會主義。
上述9條归纳综合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门路的基本輪廓,既有別于蘇聯模式又沒有突破蘇聯模式。所以說沒有突破,是因爲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一些基本點仍然存在,如所有制結構的純粹公有制,治理體制的單一計劃經濟,以及封閉式發展等。我們只是在這個大框架內,結合中國實際,作出一些重大調整和修補。沒有突破,不應歸咎于某個人,而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的認識。即便如此,堅持走這條门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開采大慶油田,原子彈、氫彈爆炸,發射和接纳衛星,建成多座長江大橋,修建成昆鐵路,建设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都是在這個時期。遺憾的是,由于受到“左”的幹擾,社會主義建設门路沒有一以貫之地走下去。“大躍進”沖擊了這條门路,“文化大革命”中斷了這條门路。盡管這條建設门路並不很理想,也不十分乐成,但是,探索者們所作的努力,爲後人開辟新的社會主義门路架設起堅實的橋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奮力開辟
社會主義是前無昔人的社會進步事業。建成社會主義,需要長期探索和不懈追求。在當代中國,乐成開辟社會主義新门路的起點,是具有曆史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6年10月,經過華國鋒和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配合努力,黨中央接纳斷然措施,一舉破坏“四人幫”,結束了持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此後彷徨前進的兩年中,對于中國今後走什麽门路,出現了繼續走社會主義老路、改走資本主義舊路和探索社會主義新路的差异主張,說明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前進還是倒退的曆史轉折關頭。在鄧小平、陳雲、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引導下,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事情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且提出革新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中國共産黨順乎曆史潮水、代表人民意願作出的、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裏明確提出開辟社會主義新门路的指導思想。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获得乐成。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门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1]這段話包罗幾個要點:一是現代化建設。它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不能離開中國實際,照抄照搬外國的經驗和模式。這是基礎和出發點。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沒有馬克思主義不行,馬克思主義差异中國實際相結合也不行。只有“結合”,才气乐成和勝利。這是指導原則。三是走自己的门路。基本精神是鼓勵大膽探索和開辟新路。這是焦点和基础。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紮根當代中國大地的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主題和落腳點。
以鄧小平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二大以後,依據上述原則,在毛澤東探索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新的探索。他們堅持毛澤東正確的,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又有許多新的創造,如革新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發生重大失誤的深層次原因,就是沒有從理論上完全搞清楚什麽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有許多經驗教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2-2]。通過新的實踐,逐步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主題,以“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爲主線,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开端回覆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门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這條门路的主要標志,一是實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集中力量搞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振興中華的千秋大業。二是實行革新開放。我們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革新觀。中國的革新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體制革新,其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對外開放的實質是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结果,特別是資本主義的文明结果,拿來爲我所用,發展自己。中國革新開放的實踐意義,就是鄧小平所說的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本來意義上的政治革命,但就其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並不亞于革命。其目標是通過革新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三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门路、人民民主專政、共産黨領導和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領袖都講過,我們也一直堅持,不是新創造。1979年3月,鄧小平把它們當作不行支解的整體加以重申,稱之爲四項基本原則,在曆史新時期具有重大意義。四項基本原則,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讲明革新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範圍內和框架中進行的,從而保證它們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偏向。鄧小平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把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上述三項基本內容,以十三大通過的、黨的基本路線的形式確定下來,作爲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局性的基础指導方針。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黨和國家始終不渝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不動搖。
以江澤民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爲指導,在13年的實踐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乐成地推向21世紀,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一些大黨老黨先後從執政黨變成在野黨,特別是蘇東劇變導致那裏的共産黨喪失執政职位。嚴峻的形勢挑戰中國共産黨如何執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覆“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當時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接纳若幹重大戰略舉措,進一步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一是根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充实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活力。這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提出既參與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堅持獨立自主、努力維護國家經濟宁静的戰略。這是我國發展走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三是黨的十五大和以後的一些會議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突出標志。
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覆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創造性地回覆了“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最新结果,是同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它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作出的新貢獻,归纳综合起來:一是堅持科學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焦点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實質是又好又快的發展。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气把發展引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二是堅持和諧發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凭据民主法治、公正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宁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三是堅持宁静發展。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把中國人民自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所走的门路,稱作宁静發展门路,並且体现堅持走這條门路,說明中國既爭取宁静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宁静與發展。這是一條既有利于中國又有利于世界各國的“互利雙贏”的灼烁大道。這些重大戰略舉措,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
黨的十七大總結30年開辟社會主義新门路的偉大實踐,精辟闡述和准確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革新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归纳综合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结构聯系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4個層面。一是黨的領導。現代社會普遍實行政黨政治,國家建設由執政黨來領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奮力開辟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基础政治保證。二是焦点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其形象化表達。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了,才有條件發展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事業。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情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更不能幹擾這個中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其次是堅持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基石,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制度依托;革新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和進步的活力源泉,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強大動力。兩個基本點是一個中心的兩個支柱。歸根結底,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而不是兩個中心,是兩個基本點而不是一個基本點。三是發展內涵。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才是硬原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問題是,實現什麽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過程中,我們黨的認識和實踐不斷地拓展和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结构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它反映了我們黨能夠越发自覺地掌握和運用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四是目標指引。從黨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連續提出越发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它全方位地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
總括上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就是毛澤東開始探索的,鄧小平奮力開辟的,江澤民、胡錦濤不斷拓寬的门路。這是一條能夠使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康莊大道,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门路。堅持走這條门路,新中國60年,特別是革新開放30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曆史性成就。革新開放30年,我國經濟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長,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7倍,世界排名由第11位躍升爲第3位,僅次于美國、日本。中國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這個基礎上,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全面推進,綜合國力上了大台階。我國的國際职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持續擴大。新中國60年的成就,已經超過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和19世紀美國的崛起。國際社會許多有識之士,稱贊和看好“中國模式”、中國發展门路,驚歎中國的發展正以“最快速度”改變著世界。毋庸置疑,當代中國的大發展也出現一些負面問題,如各方面發展很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環境汙染嚴重、一些黨政幹部腐敗、社會道德水准下降等。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革新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鼎力大举加強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加大反腐敗力度,就是要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在前進的门路上,我們“不爲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既不走老路即回頭路,也不改旗易幟走資本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列甯全集:第60卷[C].北京:人民出书社,1990:281~282.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C].北京:人民出书社,1993:2[-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