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謹防唯洋是崇
梁卫国 2014年02月20日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2013年上海書展學術論壇上,國家新聞出书廣電總局副局長邬書林在會上說,“中國最重要的學術结果有95%以上不在國內發表”,而“借助國外同行把它發表出來,同時,國家每年還要花许多外彙把這個结果買回來用于支撐我們的科研教育”。不僅如此,當前,在國內有許多學術機構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爲重要的學術評價指標,甚至在外發表一篇可以抵得上在國內焦点期刊發表幾篇。在某些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者如果沒有外洋經曆,職稱評定、課題申報、經費待遇、學術聲譽等也會受到重大影響。
学术评价以西方的尺度为尺度,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学术界陷入的一个误区。诚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可以借鉴外洋的先进文明结果,因此我们无须逃避与国际接轨,但要制止“一刀切”式的全面接轨。接轨自己是很是庞大的,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注意区分相同和差异、精华和糟粕、适用和不适用、具体做法和价值理念。我们要罗致外国经验中的精华,但也不是一切精华就能原封不动地照单全收,还要看适合不适合我国的情况;纵然是适合我国情况的,也要看是具体做法适合、价值理念适合照旧两者都适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学术评价不跳出西方理论框架, 不跳出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就一定会由“师夷长技以制夷”酿成“以夷变夏”,“解放的目标”就会酿成“解放的陷阱”。
人文社會科學由于所涉及的研究主題、內容具有本土特殊的經驗,因此,其意義诠釋也一定具有民族性。如果一切評價以西方爲標准,無疑就即是放棄了學術自立、放棄了本土精神、放棄了拿來主義,而只是拾撿起了西方學者不屑親爲的殘杯冷炙,去研究那些迎合外國人獵奇心理卻對中國人毫無益處的東西,以期獲得學位或者謀求論文在西方刊物上發表,賺取經濟的實利或者西方學者的“承認”。但這只是西方價值中心的承認,卻纷歧定能夠代表真的國際水准。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學術期刊會發現,相當部门的理論依據都來自西方,言必稱希臘,離開西方看法,似乎瞬間被抛棄在理論荒原。越來越多的“海歸各人”,對西方理論照抄照搬、亦步亦趨,還自以爲站在學術前沿。他們用西方看法來裁剪中國社會現實,削中國之足來適西方之履。在與業績挂鈎的獎懲制度的“促逼”之下,每個學者都變成了不停下蛋的“老母雞”,在缺乏積累,缺乏理論創新,缺乏現實质料的情況下,催生出來的只是越來越多的“軟皮蛋”。好比,通常在有外國人參加的“國際會議”上提交了論文,水平就一定高;通常獲得了外國人肯定、稱贊的論文,水平就一定高;通常引用了外國人的著作和觀點的論文,水平就一定高,等等,這類怪事纷歧而足。
唯洋是崇的學術評價虽然與某些科研人員理論素養不足有關,但基础原因在于缺乏理論自信。當學界對中西關系的認知是中國仰望西方、崇敬西方時,中國學術的中心任務就是研究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中國怎麽學習西方。當學界對中西關系的認知是洋爲中用,是以夷制夷,中國學術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的經驗作爲主體,把西方的經驗作爲理解中國的一個有效資源。要變前一種情況爲後一種情況,改變理論自信不足的問題,應在構建中國氣派話語體系的偉大實踐中,從革新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入手。
革新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是一項複雜工程,需要遵循學術發展規律。可喜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高校科技評價革新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建设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结果的機制”,“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治理和項目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教育部不久前也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革新的意見》。在評價機制方面,這次革新的重點是建设開放評價和長效評價機制,完善公正、公正、透明的評價規則。
現在已經到了重新審視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重新審視這套學術評價體系內的中西關系問題的時候。倘若中國學界能夠在這次難得的曆史機遇面前,反思、探討、構建出一套適合中國學術情況的科學的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則中國學術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