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來校講學並與我校學者座談
3月27日,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博导做客我校人文科技大講壇,于养根楼陈诉厅作了题为“圣贤与好汉——湖湘士人的人格理想”的学术陈诉。陈诉会由我校副校长石潇纯主持,3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朱漢民院長首先從中國文化的角度闡述聖賢與豪傑的關系是內聖外王的關系,以“學聖人之道,得其體必得其用”說明聖賢與豪傑應合爲一體。再用“有豪傑而不聖賢者,沃匦聖賢而不豪傑也”之理,同時結合曾國藩及其士人湘軍骁勇善戰的史實說明聖賢與豪傑相結合乃湖湘士人積極追求的人格理想。最後朱院長以毛澤東的人生理想及曆史成就爲據說明聖賢豪傑之道對毛澤東影響之深。朱院長還與同學們親切互動,耐心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在校期間,朱院長在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會議室與中心研究人員及部门人文專業的教授、博士進行了座談。
朱漢民教授聽取中心常務副主任周探科對我校梅山文化研究事情的介紹後,就梅山文化研究談了自己的觀點。朱院長認爲,全世界的早期人類文化形態都是巫文化,人類學家對它特別感興趣是因爲通過它可以探討人類文化演進的過程。就梅山文化而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體現了湖南民俗文化的一個動態變遷的過程,它可以把曆史的東西積澱下來。它能夠解決至少2個問題:湖南的本土文化是什麽樣子?楚文化到哪裏去了?總之,梅山文化保留了湖南曆史文化的大量信息。
他認爲,梅山文化研究的主體範圍應放在民俗文化的範圍內,主要運用民俗學、人類學的研究要领,當然也還要用到曆史學的研究要领。談到要领,朱教授認爲,要领就是一種視角,就是一種學術提問,關鍵取決于你希望解決什麽問題。
作爲一個專治湖湘文化思想史的著名學者,朱教授認爲,梅山文化研究在資料方面的難度是一個不太容易突破的問題。研究曆史主要依靠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民俗學、人類學的調查資料。資料方面的突破主要在後者,它還需要調查隊伍有專業的民俗學和人類學的訓練。
朱教授指出,地域文化都是一種融合的結果,體現了民俗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沖突與互動,我們尋找的只是一種較爲原始的文化形態。他体现,將把梅山文化納入到他現在正在做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湘文化通史》的框架中去。
朱漢民教授還就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申報談了自己的看法,從選題、論證與做好前期研究等方面作了詳細的闡述。
科研處、通訊記者余曉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