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連陽教授主持的“雜草抗藥性監測及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
獲批爲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
日前,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发出通知,由我校柏连阳教授主持,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9家单元配合加入的“杂草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201303031)獲批爲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项目经费预算为1800万元,研究期限为2013~2017年。化学除草剂在为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杂草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截止至2012年11月16日,全球已有211种杂草的393个生物型对21类除草剂发生了抗药性,其中,我国的抗性杂草生物型从2009年以前的10种上升至目前的34种,生长速度极快。目前,我国反抗性杂草监测及治理技术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抗性杂草早期预警技术滞后、对大部门抗性杂草流行灾变纪律缺乏系统研究,新型治理技术储蓄不足、未能构建针对主要抗性杂草的有效治理技术体系等方面,导致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指导,治理技术落后。因此,对杂草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进行研发,建设杂草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显得很是须要。本项目将在稻田稗草、麦田猪秧秧和麦家公、油菜田看麦娘和日本看麦娘对二氯喹啉酸、苯磺隆、氟吡禾草灵等常用除草剂的抗性水平监测、抗性杂草的治理以及抗药性机理等一系列研究事情的基础上,以稻田、棉田、麦田、油菜田、玉米田、大豆田、果园等主要杂草为工具,通过技术筛选与革新、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配套技术模式构建、示范等途径,研发抗药性快速检测技术(包罗适合下层使用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等),建设抗药性动态监测平台,以淘汰化学除草剂使用量为目标,研究组建适应差异气候区、差异作物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我国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玉米、大豆、果树等主产区试验示范。通过要害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害治理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种种有效技术措施的革新和系统集成,为抗性杂草的治理提供新型治理技术体系,指导农民科学治理抗性杂草,解决农田抗性杂草危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一支杂草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的队伍和一批技术主干,为国家和行业有关政策规则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科研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