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通〔2020〕55號 轉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0-03-24 点击数:

   湖南省教育廳

湘教通202055

轉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

各普通本科學校:

现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號)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我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实施事情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遴選數量

1.擇優遴選推薦510項國家級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擇優遴選立項60項左右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含我廳遴選推薦的國家級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二、  項目內容

請有關學校參照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見附件1),结合已有事情基礎和具体情况,凭据相關选题要求研究确定項目內容。要科學梳理工程教育革新生长的基本脉络,深刻掌握高等教育革新生长的配景,充实认识当前工程教育革新创新的迫切性,主动谋划、掌握机缘,统筹推进本單位新工科建设革新事情,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和實踐。

三、  申報數量

1.候選國家級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每所省屬本科院校(不含獨立學院)可申報1個項目。未被我廳遴選推薦到教育部的項目,自動參监]〖夗椖吭u審。

2.候選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部屬院校可擇優申報13個項目,省屬大學可擇優申報12個項目,省屬學院(含獨立學院)可擇優申報1個項目。

四、  項目保障及治理

各高校要爲項目提供經費和條件保障,要從高校雙一流建設專項經費和自有資金中,自主統籌給予立項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足額的經費保障,確保項目質量。原則上,立項爲國家級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資助經費不低于10萬元/項,立項爲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資助經費不低于5萬元/項。

湖南省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設協作組將組織相關企業對部门獲得立項的新工科項目進行聯合研究與資助。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行業協(學)會等以差异形式聯合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積極爭取社會支持,推進協同育人。

我廳將結合教育部相關要求,適時組織項目的中期檢查與結項驗收事情。

五、申報時間與要求

請各申報高校將每個項目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表》(見附件2)一式五份、相關附件一式一份用一個牛皮紙袋裝好,及學校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彙總表》(見附件3)和《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聯系人信息表(2020年)》(見附件4)一式一份,于49日前以快遞方式報送至我廳高教處。同時,需提供相應的電子版质料,逾期不予受理。

通過我廳遴選推薦至教育部的候選國家級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具體項目名單待我廳組織專家完成評審後再另行通知),應修改完善後,于426日前完成在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治理與服務系統的線上填報事情。

聯系人:曾思亮、肖棟芳,聯系電話:073184720851,電子郵箱:451499179@qq.com

附件: 1.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

      2.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表

      3.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彙總表

4.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聯系人信息表(2020年)

湖南省教育廳

202032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第二批新工科
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

教高廳函〔2020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相關行業協(學)會,有關企業:

爲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推動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建設工程教育強國,經研究,我部擬組織開展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立項事情。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內容

請有關單位參照《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見附件1),结合已有事情基礎和具体情况,凭据相關选题要求研究确定項目內容。要科學梳理工程教育革新生长的基本脉络,深刻掌握高等教育革新生长的配景,充实认识当前工程教育革新创新的迫切性,主动谋划、掌握机缘,统筹推进本單位新工科建设革新事情,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和實踐。

二、項目推薦

(一)推薦數量

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應統籌規劃本校新工科建設與革新,每校擇優推薦1—3項。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所属有關高校申报,每省(区、市)择优推荐5—10項。各教學指导委員会以及相關行业协(學)会应充实发挥统筹作用,每个單位组织推荐1—2項。

(二)推薦方式

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各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相關行業協(學)會組織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治理與服務系統線上填報立項质料。我部將組織專家對推薦項目進行審議,適時宣布立項名單。

(三)項目支持

項目實施單位要提供項目經費和條件保障。各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應統籌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革新專項經費支持項目實施;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爲項目實施提供經費支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協(學)會等以差异形式聯合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積極爭取社會支持,推進協同育人。

三、质料報送

(一)報送時間

202046—30日。

(二)報送方式

推荐項目请认真填械A兜诙鹿た蒲芯颗c實踐項目推薦表》(见附件2),登錄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治理與服務系統(網址:http://oaa.tju.edu.cn/eee/),凭据系統提示進行線上填報。

四、聯系方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徐缘A⒑聜埽01066096262

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張志金61836,劉璐67704

技術支持:任建情64071,陳萌 66298

附件:1.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

2.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表

教育部辦公廳

2020227


附件1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

一、理念深化選題

此类項目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配景,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關键突破的历史關口,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理念與實踐的前期探索,面向未赖A⒛被蠢礎⒁I未来,连续深化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工程人才培養理念,全面践行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质量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面向全体學生,优化人才培養全過程,關注人才培養成效和學习结果,强化學生工程伦理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连续提升工程人才培養水平。

1.新工科人才培養若干基本理论問題研究

目標:根據世界高等教育與历次工业革命互动的纪律,面向未来技术和工业生长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解析新工科人才培養面临的新挑战、新机缘、新目標和新要求。

內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挑战及影响;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对工业生长的引領作用发挥机制研究;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内涵、特征、纪律以及生长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焦点目標;新工科人才培養與传统工科人才培養的逻辑關系與区别;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革新的新理念與新思路;差异类型院校人才培養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新工科人才培養结构與工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机制设計;新工科人才培養国际革新前沿动态评析。

預期结果:研究報告、高質量論文、案例集等。

2.新工科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特征分析與發展研判

目標:在紮實跟蹤新工科建設實踐進展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新工科教育科學研究的現狀、預判未來發展趨勢。

內容: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系統梳理國內外工程教育革新發展曆史,跟蹤國內新工科建設的實踐進展,跟蹤國外工程教育革新前沿動態,分析當前新工科教育科學研究的進展、取得结果和存在的不足,並提出加強新工科教育科學研究的政策建議。

預期结果:研究報告、咨詢報告、高質量論文等。

3.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倫理意識與職業道德和規範研究

目標:持續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倫理、職業道德和職業規範,使師生雙方全程有效地落實工程倫理意識、掌握工程倫理規範,並較好地維護和遵守行業基本道德規範和職業規範。

內容: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看法界定與內容规模;工程对可连续生长和社会情况发生的多重影响;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困境與破解;工程职业机构的伦理章程與技术尺度;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問題;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个体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的形成机理;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的责任主体與可操作性化法式;工程教育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的实施效果评价;工程伦理與职业道德建设的国际經验借鉴。

預期结果:形成切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工程倫理、職業道德和職業規範等咨詢報告或行業技術標准。

4.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關鍵問題研究

目標:基于前期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情況,系統總結新工科建設取得的理論突破、實踐進展,提出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的關鍵問題和實施路徑。

內容:跟蹤分析全國及區域高校新工科建設總體進展、典型做法和實施成效,研制新工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調研分析差异類型、差异區域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實施情況,總結相關成熟的經驗做法和典型實踐案例,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分析、研判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預期结果:建设健全新工科建設績效評價體系倒推機制,研制評價分析報告、政策建議專題報告等。

二、結構優化選題

此類項目應面向新經济生长需要、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制造业战略结构调整,开展新兴、新型工科專業建設的研究與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革新升级,推动學科专业结构连续调整优化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创新厘革。

5.未来战聠T卣I域紧缺人才培養机制探索與實踐

目標:立足國家當前卡脖子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超前结构未来战聠T卣I域紧缺人才培養、探索其培养机制。

內容:聚焦国家未来战略发贞P酱鉀Q和攻克的關键焦点技术,超前结构一批相關領域的未来专业,支撑工业厘革和保障国家宁静,探索人才培養新机制、新模式。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微电子、智能制造、海洋、网络空间宁静、生物医药等战聠T卣I域人才培養。完善學科专业结构,以新工科理念革新升级一批紧缺人才培養相關學科专业点。

預期结果:打造若干未来战聠T卣I域工科相關专业,革新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点,形成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的實踐經验,提交专业培養方案及实施案例等。

6.新工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機制探索與實踐

目標:建设满足工业生长需要的專業設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显著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與国家战略和經济生长的契合度。

內容:研究工业生长特征及其纪律,增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工业生长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生长偏向;做好增量优化,主动结构新兴工科专业,推进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织融合,孕育发生新专业;对專業設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與区域經济生长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實踐;为建设專業設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預期结果:形成面向工业生长的工科專業設置及动态调整的机制模式、高水平研究陈诉。

7.傳統工科專業革新升級探索與實踐

目標:聚焦傳統産業革新升級和新興産業培育發展的需要,推動高新技術與工科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專業革新升級的實施路徑。

內容:研究分析新經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拓展传统學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和教學內容;调整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养尺度;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革新的途径與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學科交织复合革新的途径與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計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革新升级的新偏向、新領域。

預期结果:革新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養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新工科通專融合課程及教材體系建設

目標: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與之配套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教材体系。

內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與要求,系统梳理新工科专业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以項目为链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學设計新工科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學生主体认知特点出发,构建节点化、關联化的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有机融入課程思政有關要求,注重凝练本土化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伦理意识;吸纳相關領域理论知识與實踐结果,凸显前沿性、交织性與综合性的教材內容;探索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的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形式。

預期结果:構建新工科專業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編寫出书新工科專業教育系列教材、通識教育系列教材。

三、模式創新選題

此類項目應面向未赖A⑶康鞔葱隆⒆⒅亟恢蚱拼车幕趯W科的學院设置,开展面向未来生长的未来技术學院、面向工业急需的现代工业學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等多种新式的探索和實踐,推动學科交织融合,系统推进學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學组织模式厘革與人才培養机制创新等。

9.跨學科、多學科交织的創新型工程教育組織模式研究與實踐

目標:根據新技術和新産業發展趨勢,推動學科交织融合,促進學科交织融合和跨界整合,構建多學科交织的創新工程教育組織模式。

內容:研究技术生长纪律和工业生长特征,探寻新工业革命时代工程人才培養需求的变化纪律;研究新工科與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交织融合模式,探索理工结合、工工交织、工文渗透、工艺联合等差异學科、专业交织融合的机制;研究多學科交织的教學组织模式、學科专业结构重组、工业导向的跨學科交织人才培養机制等。

預期结果:形成工业导向的多學科交织的创新工程教育体系革新方案,包罗學科交织的專業設置、教學组织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建设與治理模式等。

10.聚焦科技创新領军人才培養的未来技术學院建设探索與實踐

目標:以培养引領未来生长的科技領军型人才为目標,推动部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设未来技术學院,凝练形成独具特色、基于专业交织的未来技术偏向領域,构建未来技术教學研究和资源平台,探索未来科技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內容:科學研判未来技术學院的内涵要素和功效特征;聚焦未来可能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探索未来技术學院的生长路径;探索未来专业交织融合机制,加大學科交织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力度,促进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结构新型理工科專業建設,凝练基于专业交织的未来技术偏向領域,构建协调可连续生长的专业体系;探索科技領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构建面向未来技术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學模式;以關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領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實踐問題为牵引,探索基于項目的动态教學组织形态;构建未来技术教學研究平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技术人才培養路径,研究未来技术學院的创新治理体制與运行机制;探索以工业最前沿技术为牵引的人才培養和工业生长互促机制,构建工业专家(导师)联合指导未来科技创新領军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

預期结果:在部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學院;形成新建未来技术學院设置的可行性论证陈诉,提交學院整体建设方案,包罗人才培養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11.面向區域産業急需的現代産業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目標:充实利用區域産業優勢、發揮企業等教育主體作用,推動部门行業特色鮮明、與産業聯系緊密的高校建设現代産業學院,探索現代産業學院的建設模式,研究多元化辦學機制和路徑,構建産學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新型應用型本科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路徑。

內容:科學研判现代工业學院的内涵要素和功效特征;开展现代工业學院理论建设研究,探索现代多样化的工业學院生长路径;精准对接工业恋A⒋葱铝春腿瞬帕矗挤治鲎ㄒ蹬c工业恋A⒋葱铝吹亩杂﹃P系,研究分析高校自身优势,明确學院服务定位和生长偏向;围绕区域集聚的工业链和创新链的關键技术和焦点需求,深度探索政府搭建平台、校企深度参與的可连续生长模式;以职业胜任力模型为目標,以提高實踐能力为导向,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情况的任务式、項目化培养模式,建设以提高實踐能力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突生工业导向和应用导向,紧密对接工业链和创新链,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可连续生长的建设路径;主动对接区域經济和工业生长需求,推进现代工业學院探索混淆所有制办學体制革新,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可连续生长的建设路径,深化产教融合。

預期结果在部门行业特色鲜明、與工业紧密聯系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工业學院;形成新建现代工业學院设置的可行性论证陈诉,提交學院整体建设方案,包罗人才培養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12.以软件高端人才培養为导向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建设探索與實踐

目標:以提高软件人才培養质量为目標,推动部门高校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的建设事情,探索组织模式创新方式與路径,摸索特色化软件專業建設的纪律,研究软件人才培養模式革新方案,构建软件學院质量保障体系。

內容:科學研判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的内涵要素和功效特征;以革新创新为驱动,探索示范性软件學院生长路径;以特色生长为重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开展學院组织模式创新革新研究,探索软件生态体系的构建机制和生长路径;探索特色化專業建設的基本纪律,推动软件专业特色化建设;充实发挥办學优势,聚焦關键基礎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种种战略需求,研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动对接工业需求,深化校企相助,建设软件人才培養尺度体系,推进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研究。

預期结果在国家软件工业生长的重点領域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學院;形成新建示范软件學院设置的可行性论证陈诉,提交學院整体建设方案,包罗人才培養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四、師資建設選題

此類項目應探索構建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准體系、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十萬計劃實施機制、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及多種形式教師培訓體系,形成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強化與提升體系。

13.新工科師資能力標准體系探索與構建

目標:结合新工业、新經济的生长要求,以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为出发点,探索构建融入工业行业配景及工程實踐經历的工科教师工程實踐能力尺度体系。

內容:探索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實踐能力尺度的价值理念、內容组成及维度等;总结国內外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評價實踐的經驗;打破傳統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標准,凸顯教師的行業産業實踐配景和工程實踐經曆,探索构建新工科教师工程實踐能力尺度体系;结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索差异學科及专业教师實踐能力尺度体系;結合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准體系,探索將評價標准融入教師選拔、晉升、考核等激勵制度的路徑和機制。

預期结果:高質量論文、咨詢報告、高校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准。

14.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探索與實踐

目標:圍繞全面提升工程意識、産業敏感度和教學組織能力,探索構建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培養體系,推進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項目設計與實施與評價。

內容:結合工程意識、産業敏感度及教學組織能力,探索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的內涵及外延;探索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計劃的實施機制;聯合企業行業,開發工學院院長教學能力提升項目,並打造穩定的平台;總結國內外工學院院長領導力提升的經驗;探索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

預期结果:形成工學院院長教學領導力提升咨詢報告;開發工學院院長教學能力提升項目。

15.多層次教師培訓體系探索與實踐

目標:圍繞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探索靈活有效的培訓要领,構建多層次教師培訓體系。

內容:探索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尤其探索如何將現代産業學院建設成培養培訓基地;探索學曆教育+企業實訓的師資培訓要领;探索行業企業牽頭的師資培訓項目的運行機制;探索數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構建有效的培訓效果評價與反饋機制。

預期结果:形成高質量的教師培訓體系研究報告;打造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發數字課程資缘A

16.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探索與實踐

目標:開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探索交流形式、實施機制、效果評價機制等,搭建工科教師挂職鍛煉、産學研相助等工程實踐平台。

內容:探索選聘行業協會、企業業務骨幹、優秀技術和治理人才到高校專職兼職任教的實施與評價機制;探索實施産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設置一定數量的流動崗位吸引企業一線的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加盟,探索完善專兼職教師引進、認證與使用機制;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積極支持教師到企業兼職、挂職,不斷提升專業綜合能力;圍繞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探索教師輪換制度和到相助行業企業的輪訓制度;探索配套的人事制度和經費部署試點革新。

預期结果:形成高質量的咨詢報告和治理機制彙編;打造多種形式的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項目。

17.新興技術範式下的教師教學要领創新與實踐

目標: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數據挖掘等新興技術促進教與學的要领與路徑。

內容:圍繞混淆式學習、在線開放課程、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SPOC(小規模視頻公開課)、翻轉課堂等,從學習者的出发,探究智慧情况下新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學模式革新;推进新兴技术在新工科教育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性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开展基于云計算、物联网、虚拟仿真、教育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教學应用研究;研究新兴技术促进工程教育实验教學、實踐教學的要领與路径。

預期结果:形成相關教學模式、教學要领、學习要领、教學制度革新创新的方案和典型案例。

五、創新創業教育選題

此類項目應探索构建與新工科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與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制机制。

18.新工科人才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

目標探索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經驗與模式。

內容:工科學生创新创业思维、精神與能力体系构建;调研分析海内外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經验;提升工科學生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案與路径;探索建设跨院系、跨學科、跨专业交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总结创新创业教育與专业教育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養模式。

預期结果:工科學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高质量论文、调研陈诉、案例集等。

19.新工科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體系建設

目標:根據新工科人才培養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標要求,富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构建與新工科建设课程体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內容:與新工科专业教育有机互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計;重点培养工科學生设計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的课程开发;适应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學要领和考核评价要领革新;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學习认证和學分认定等课程治理制度;创新创业课程重点教材编械A

預期结果:建设一批新工科教育创新创业类课程,包罗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果真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创新创业教學资源共享與教學治理平台;出书具有科學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等。

20.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台開發與保障

目標:强化工科學生创新创业實踐运动,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健全學生创新创业條件和帮扶体系,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结果转化应用的机制模式。

內容:建设多主体参與、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實踐基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實踐基地的科學化、规范化治理;将大學生创新创业训练計划等引发工科學生技术创新潜能的训练項目或赛事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有机结合;建设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實踐平台和社会对接平台;探索创业导师、创投资金、政策帮扶等资源保障机制。

預期结果:建設若幹新工科教育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平台;形成可推廣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治理機制方案;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社會資源條件與機制保障的對策建議等。

六、協同育人選題

此類項目應落實三全育人”“五育並舉有關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相助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工程教育实习实训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和人才培養實踐平台,构建产學相助协同育人体系。

21.新工科産教融合、校企相助機制模式探索與實踐

目標: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學,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组织模式,深化产學研相助办學、相助育人、相助就业、相助生长,建设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治理体制机制。

內容主動對接區域經濟和行業産業發展需求,集聚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強化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打破體制壁壘,探索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和治理模式,並配套完備的運行制度和組織載體;以提升人才培養质量为主线,以办學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体制机制革新为动力,着力开展政产學研用办學模式创新與實踐;根據国家工业结构和区域支柱工业生长计划,结合高校办學特色,打造産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工程教育示範樣板,形成可推廣的革新结果

預期结果:圍繞重点工业領域,建设一批特色化工业學院,形成产學研融合的示范化样板;发生一批相助育人、相助就业、相助生长的可推广的标志性结果;形成多元主体有效协同、社会深度参與人才培養的机制和模式。

22.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创新平台建设探索與實踐

目標:主動對接行業産業需求,彙聚校內外要素資源,深化校企相助,共建一批工程教育實踐教育基地和人才培養實踐创新平台。

內容:以大學生创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养为焦点,推进工业與教學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工程實踐(技术、实验室)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具有良好示範和帶動效應的實踐育人基地;汇聚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面教育资源,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養,共建共管一批高水平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支持建设产學相助协同育人联盟,促进培养目標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和治理机制协同,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知識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

預期结果:建设一批区域产學研相助教育實踐联合创新平台,构建产教融合的战略联盟机制,整合相關专业和教育资源,面向多专业、多条理人才培養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3.結果導向的實習實訓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

目標:完善行业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等洁]芨咝W生实习实训的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开展区域性实习实训革新试点,为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并完善大學生实习實踐的执法规则奠基實踐基礎。

內容:完善行业企业开展产學相助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引导党政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洁]艽髮W生实习实训;通過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兼具生产、教學和研发功效的校企一体、产學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培训基地;统筹种种實踐教學资源,构立功效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实、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學中心;建设洁]沾髮W生实习实训的专項资金、保险、产权界定和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制订区域性产學研协同育人的执法规则,推进国家层面大學生实习条例立法進程。

預期结果建设集教育、培训、研究及生产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台紧贴行业人才培養要求,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区域性大學生实习实训保障的执法规则的革新试点經验。

24.新形态复合型教育教學资源体系构建

目標:落實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结合新形态下的工程教育教學特点,开展新工科教育教學资缘A⒆ㄒ底试纯饨ㄉ璧睦砺叟c實踐研究。

內容:以學生生长为中心,探索新形态下新兴专业、交织融合专业的教育教學资源建设方式與路径;以产出为导向,推进新形态下工程教育教學资源的应用與實踐研究,在快速迭代、自组织体不停涌现的时代配景下开展教育资源建设的效益、效率研究;秉持连续革新的理念,结合新工科教育生长纪律,探索传统优势专业、新兴交织专业等种种教育教學资缘A⒆试纯獾慕ㄉ枘J脚c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应用新工科教育资源提供理论與實踐依据。

預期结果:形成系列研究案例、研究陈诉;教育教學资源平台或资源库。

七、配合體構建選題

此類項目應结合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中国工程教育国际交流與相助中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問題、新趋势,分析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養模式、培养机制、国际工程教育的中国尺度、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等,提出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養和参與国际工程教育治理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25.新工科建设国际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机制研究

目標:面向全球化和新經济、新工业的需求,探索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机制和路径,提升中国工科结业生的国际意识、全球竞争力和参與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

內容: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国际比力,分析工程教育传统优势高校和新兴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經验,总结优秀案例;开展中外工程教育相助办學與国际交流項目;探索中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开展工程教育師資隊伍的国际交流與相助;探索工科學生外洋实习,高校與外洋企业联合培养學生的模式與运行机制;探索国际化人才培養的新路径。

預期结果:形成新工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養的成熟模式和机制、實踐案例、研究陈诉以及高质量论文等。

26.區域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及實踐

目標:探索組建新工科教育區域相助網絡,提升新工科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服務能力。

內容:區域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的框架設計、相助模式、相助機制、相關利益主體作用發揮等;區域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中國家政策、执法法規、相關制度研究與應用;區域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中的教育治理機制和模式、質量標准和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資金支持、大數據平台建設等(包罗跨國區域和國內差异區域等)。

預期结果:研究報告、高質量論文;新工科教育區域配合體建設。

27.“一帶一路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

目標: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探索組建一帶一路工科高校戰略聯盟,搭建工程教育國際相助網絡,提升工程教育對國家戰略的支撐能力。

內容一帶一路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的须要性和紧迫性研究;一帶一路新工科教育配合體的內涵及特征研究;一帶一路新工科教育配合体相助框架,包罗相助政策、相關执法和制度、相助机制、质量保障等內容;一帶一路工科高校聯盟建設,包罗聯盟的構成、事情機制、資金支持、保障機制等;一帶一路國際相助網絡建設,包罗各國政府、高校之間的相助、國際組織的作用、一帶一路教育大數據平台開發建設等。

預期结果:新工科教育配合體建設,高质量研究陈诉、高质量论文等。

28.國際工程教育的中國標准和中國方案研究

目標:建设世界工程教育的中國標准,擴大中國在世界工程教育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內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革新生长前沿,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平台,以面向未来和逐步領跑世界为目標,分析研判未来国际工程人才的质量尺度,包罗培养目標、结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學模式和要领、學习结果评价机制、師資隊伍、支撑條件等,作为未来国际工程教育專業設置、專業建設、教學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

預期结果: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尺度、研究陈诉、高质量论文等。

八、質量提升選題

此類項目應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基礎上,推动切合新工科建设时代命题的工程教育质量系列尺度建设,特别是三级认证尺度的设計,建构起完善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从而汇聚各方力量配合提升工程人才培育水平,加速建设工程教育强国。

29.新工科人才學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與實踐

目標:研究新工科教育体系下學生學习质量的应然诉求及學生學习质量的形成机理,并探索學生學习质量评价机制。

內容:新工科教育体系下學生培养多维空间构建;學生學习全過程监测與数据收集;學生學习信念、學习目標、學习战略、學习收获监测與数据收集;學生就业力状态及变化监测;探索各培养环节、培养平台对學生學习收获、學生就业力的影响机制;探索差异利益相關主体视野下的學生學习质量评价机制。

預期结果:高质量學术论文、研究陈诉。

30.新工科建設全鏈條標准體系構建與研制

目標:建设和完善国家工程教育质量尺度体系,着力推动由国家尺度、行业尺度和學校尺度等配合组成的新工科建设质量系列尺度体系。

內容:新工科建设系列质量尺度的分类與界定、功效定位研究;构建工程教育行业质量尺度;构建专业工程教育质量學校、专业尺度;工程教育质量系列尺度的专业组织构建。新工科教育系列质量尺度研制的主体组成與基本任务、尺度的实施步骤與操作法式、实施效果评价等。

預期结果:切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各類質量標准研制。

31.新工科理念下的專業認證制度體系構建

目標:構建切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體系,支持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和融入全球工程教育主流體系。

內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尺度体系设計;针对差异类型、条理高校差异需求的弹性认证尺度设計;本科-碩士有效衔接的专业认证尺度设計;交织學科的专业认证尺度设計及操作法式;专业认证专家队伍的培育與治理;专业认证法式與操作步骤优化;专业认证结果的使用與果真;专业认证后的质量追踪與评价机制建设;如何提升行业、企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构建與实施中的参與度;如何扩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各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比力與借鉴。

預期结果構建中國特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體系。

32.新工科配景下的工程教育三級認證標准構建

目標:構建由卓越標准、國際/國家標准、基本標准等配合構成的工程教育三級認證標准體系。

內容: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建设的时代内涵與战略意义;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的基本功效分类與界定;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的有效衔接机制;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的主体组成與职责分工;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與《华盛顿协议》等国际认证尺度的逻辑關系;完整的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內容设計;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的试点與推广;工程教育三级认证尺度的实施效果评价。

預期结果:形成完整的工程教育三級認證標准實施辦法。

33.新工科建設專業認證制度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有效銜接機制探索

目標:構建切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專業認證制度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有效銜接機制,明晰工程師群體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

內容:厘清专业认证制度與工程师注册制度的逻辑關系;工程教育學科专业和工程师技术资格分类與对接系统设計;专业认证机构和工程师注册机构的职能划分與界定;专业认证机构和工程师注册机构的利益协调與资源整合;专业认证制度與工程师注册制度衔接机制的具体操作步骤;专业认证制度與工程师注册制度衔接机制的实施效果评价;各国专业认证制度與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机制的比力與借鉴;探索专业认证制度與注册工程师制度與企业的有效衔接机制。

預期结果:制訂切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專業認證制度與工程師注冊制度有效銜接具體實施辦法。

34.新工科建設視域下的工程教育文化建設與評價機制

目標:通過工程教育文化建設,激發教育者與未來工程師群體的質量意識與職業責任,從而將工程文化內涵內化爲自身的價值追求與行爲准則,以有效推進工程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內容:文化與工程教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工程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工程教育文化的结构特征與基本要素;工程教育文化的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罗人文關怀、治理制度、教育教學、校园情况與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新工科人才培養质量常态监测與定期评估机制建设;理顺工程教育文化與内外部评价机制的逻辑關系;建设引发师生参與工程教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营造工程教育康健生长的良好气氛;工程教育文化建设的国际經验借鉴。

預期结果:研究報告、高質量論文、案例集等。


2

組別:工科優勢高校組□      綜合性高校組□      地方高校組

工科實踐薦表

項目名稱                                                                    

實施單位                                                                    

項目負責人                                                                

主管部門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聯系電話                                                                    

Email:                                                                          

填表日期                                                                      


表说 明

请按表格填写各項內容要實事求是逐條認真填寫,表達要明確、嚴謹。

推薦表应明确所在單位在人員條件經費政策等方面的保證措施。


項目简况

項目名稱

?

对应項目指南编號

?

起止年月

 月至

 

項目負責人

姓名

?

性別

?

民族

?

出生年月

?

專業技術職務/行政職務

?

研究

?

聯系

單位

名稱

?

郵編

?

通訊

地址

?

電話

?

主要教學革新和科研事情简历

項目组

總人數

高級

中級

初級

博士後

博士

碩士

加入單位数

? ? ? ? ? ? ? ?

主要成員(不含負責人)

姓 名

性別

職稱/職務

事情單位

項目分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項目擬問題目標1000字)


目工本項目研究與實踐相關的前期事情基礎,不超過2000


三、項目的革新思路和举措(列明項目研究與實踐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创新点等,建议列出清晰的图表,不超過3000字)


項目劃及期成(項目执行的时间表可考核的項目完成结果可示范推广的經验等,不超過2000字)


在單條件、人面相和措

六、誠信承諾

本人允许項目组提交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表》各項信息准确、真实,如有虚假,愿意肩负相应责任。

項目負責人簽字:        

                             

                                     


附件3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彙總表

單位負責人簽字:        (蓋章)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组别

是否推荐候选国家级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      

对应項目

指南编號

負責人

職稱/職務

手機號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4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聯系人信息表(2020年)

推荐單位名稱(公章)

姓名

所在部門

職務

電話

手機

电子郵箱

? ? ? ? ? ? ?

Copyright? 版权所有 PP电子學院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氐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