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專版報道蔣小波優秀事迹

生命最後一刻,他將唯一完好的眼角膜留給兩位渴望灼烁的人。
他,就是湖南省首例在校大學生眼角膜無償捐獻者、PP电子學院“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産黨員”、“品學標兵”蔣小波。
用生命诠釋愛心、責任與感恩
——追記PP电子學院學生蔣小波
袁杰伟 谢柳 肖双荣 刘永红 张广权
6月6日,PP电子學院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會上,學校領導爲剛剛去世的該校物理與信息工程系學生蔣小波集體默哀三分鍾。
會上,學校黨委還專門做出決定,號召全校學生學習他追求理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勤儉樸實、頑強自立的奮鬥精神;直面厄運,笑對人生的樂觀精神;關愛他人,感恩社會的奉獻精神。
蔣小波生前是PP电子學院物理與信息工程系大三學生。5月16日,他因患胸腺癌在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醫藥醫院重症病房去世。去世前,他提出捐獻遺體供臨床醫學解剖用,因身體被癌細胞侵蝕,他提出捐獻唯一完好的眼角膜給需要的人。5月17日,他捐獻的眼角膜被乐成移植後,他的日記被他的同學傳抄,作爲格言傳誦,他生前許許多多的動人事迹也被廣爲流傳,感動著無數的人們。
然而,也有人對蔣小波的無償捐獻行動体现不理解:他是不是一時的沖動?他是不是爲了着名?他是不是因爲年幼無知而做出的妄舉?
爲了挖掘蔣小波捐獻壯舉背後真實的思想泉源,爲了尋找他這種無私、忘我境界形成的真正原因,筆者走訪了他生前的同學、挚友、老師、領導,以及他的怙恃。
讓我們沿著蔣小波的人生足迹,一起來尋找吧。
貧寒與厄運積澱他勤儉樸實、追求理想的優秀品質
“母親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把她所有的愛和希望都寄托給了我,母親的愛就像一本辭海,上面每一筆每一畫都是濃濃親情的勾勒!”
——摘自蔣小波日記
蔣小波1987年11月20日出生于益陽市的一個貧寒之家。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家一次,很少有時間與蔣小波在一起。母親在一家工廠做門衛事情,上班的時間很長,但不管多晚回來,都要給蔣小波掖掖被子,在他額頭上親一親,似乎是以此填補沒有時間照料蔣小波帶來的愧疚。
從很小的時候起,蔣小波自己洗臉、漱口、搞衛生,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讀小學二年級時,蔣小波寫下幾個稚嫩的毛筆字:“朝理想奮鬥”,並將這副“作品”貼在臥室裏。這個座佑銘至今都貼在臥室裏,與蔣小波在學校裏获得的滿屋子的獎狀貼在一起。小學三年級以後,學習、生活幾乎都是他自己在打理了。
蔣小波在學習上特別愛鑽研,一些老師並沒有規定要作的奧賽難題,如果沒有解出來,他也絕對不會宁愿宁可。有一次遇到了一個數學難題,因爲沒有解出來,上廁所時硬是要拿一條小板凳進廁所,他一邊蹲著解便一邊在小板凳上算題。還沒到5分鍾,媽媽就聽見他在廁所裏面高興地喊:“媽媽,媽媽,我算出來了!”
由于蔣小波的成績很好,有一次媽媽的同事還帶著自己的兒子跑到蔣小波家來向蔣小波請教他是怎麽學習的,蔣小波心直口快地回覆:“該玩的時候玩,該讀書的時候就要讀書,上課不要開小差。”說得那個家長連連點頭。在學校,蔣小波年年都被評爲“三好學生”。
1994年,父親在打工途中遭遇劫匪,被劫匪砍殘了手指,7歲的蔣小波看到父親傷成這樣,一個人躲著嘤嘤地哭泣。沒多久,當保安的哥哥在上班時,爲了保護公司財産而與偷紅了眼的盜匪搏鬥,被砍成重傷,因此患上嚴重的精神破裂症,並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面對接踵而至的家庭厄運,年幼的蔣小波沒有沈淪,而是悄悄立志用他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在家裏扛米吊水,洗碗拖地,切菜炒菜,樣樣都做。
據蔣小波的怙恃回憶,蔣小波從小就很是節儉,平時堅持走路上學,決不坐車。從小不買零食吃。小學階段,他把怙恃給的車費、零花錢全部悄悄地存了起來,小學畢業時,他共存了600塊錢。這時,蔣小波聽說舅舅有事缺錢,蔣小波绝不猶豫地把自己6年來積攢的600元錢全部掏出來給舅舅解燃眉之急。初中的時候,爲了解決家庭的經濟困難,他利用放學後和周末的時間到學校四周的餐館端盤子、洗碗,自己掙投止費和生活費。高中畢業後的那個暑假,蔣小波爲了掙到上大學的學費到長沙打工。
從長沙打工回家後,賺了錢的他自己什麽都沒買,卻幫媽媽買了面膜。接到大學錄取通知後,蔣小波一度想到外面打工,用自己的辛勞爲父親和哥哥籌集治療費用。經過母親和親戚、鄰居的一再勸說,最後蔣小波決定到大學裏勤工儉學,不增加怙恃的負擔,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用以完成大學的學業。于是,他滿懷希望來到了放飛青春夢想的大學,開始新的人生旅程。
良師和益友砥砺他笑對人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几多挫折,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用微笑去面对人生,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每一天的向阳。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信心还在,脊梁不弯,我们的人生必将奏响一曲动听的人生自强之音。”——摘自蔣小波日記
上大學的第一天,踏進美麗的海園廣場,看著師哥師姐熱情爲新同學張羅,他心裏感应暖乎乎的。在系裏的入學教育課上,系領導在诠釋系訓“愛與責任”的內涵時,蔣小波的心爲之一振。後來買了手機,他將“愛與責任”設計成手機屏幕的主頁,用以時時提醒自己。
學校舉行的劉茜華、湯蓉事迹報告會深深地感動了蔣小波。外語系的師哥劉茜華是家裏獨子,父親因病早逝,母親患心腦血管病,生活不能自理。劉茜華將患病的媽媽背到婁底,他一邊上學,一邊打工掙錢,一邊照料媽媽。外語系師姐湯蓉,家境貧困,自己靠業余時間做家教維持生活,在學校各方面表現都很是優秀,還爲學校做了大量事情。
讓蔣小波感動的不僅是師哥師姐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更讓他感動的是學校對貧困學子的無比關愛。學校減免了貧困學子的學費,並爲劉茜華母子提供了單獨的帶廚房、衛生間的住房,全校師生都爲劉茜華母子捐款,同學們經常去看望劉茜華母子,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
外語系的易小麗同學去年9月19日遭遇飛來車禍,由于大腦中樞神經嚴重受損,醫院三次下了高危通知書。校領導爲她多方奔走,並組織全校師生爲她捐款,籌措到50多萬元醫療費,使易小麗获得了最好治療,終于在昏厥了77天後蘇醒,正是因爲學校的大愛精神才使易小麗從死神的魔掌下逃生。一次同學陪他去醫院檢查時,蔣小波把這些與懸挂在校園醒目位置的大電子屏上顯示的“養根俟食”的校訓、“仁愛滿園”的校風放到一起琢磨,他的雙眼濕潤了,也會心地笑了,他很慶幸自己來到了這所充滿愛與和諧的大學。
蔣小波悄悄對自己說,作爲學校的一員,一定爲這個各人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爲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並賺錢給父親和哥哥治病,蔣小波上大學後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兼職。最多的時候同時兼三份職。暑假時蔣小波給一家建材店跑一種牆紙業務。蔣小波每天早出晚歸,無論烈日還是下暴雨,他都堅持到工地上聯系業務。客戶一般要三五天才去工地一次,而他爲了見客戶一面經常是在工地上等著,直到臉帶笑容見到客戶爲止。中午累了餓了回寢室後躺在床上就吃個面包,還不忘拿本書在手裏看。下午又要出去尋找客戶。黄昏回到寢室後還不能休息,吃飯後還要去做家教。家教搞完回到寢室還是不能休息,他還要繼續整理客戶資料和研究牆紙相關信息,並爲第二天的家教備課。有時還要爲和他有業務聯系的客戶在工地上通宵達旦守護质料。
如此辛苦和忙碌,他還要設法幫助其他同學。和他一起做業務的同學匡燮鼐在聯系業務時被對方辱罵,心裏很是沮喪,並開始畏惧外出與客戶聯系。敏感的蔣小波迅速感覺到了他情緒的降低,並微笑著開導他,幫他聯系社團的外聯部長,教他外聯的要领,還在網上爲他搜集資料。匡燮鼐很快走出了低谷。同學魏哲做了一個星期的業務後因爲家事需要辭去事情。但中途辭職就拿不到勞務費。蔣小波主動提出幫他處理好後期的事情。當魏哲從湖北回學校後,勞累了一天的蔣小波還是強帶笑容把錢送到他手中。
學校愛心社經常組織各種愛心活動。有一次收集全院師生捐贈的衣服,由于许多都是穿了就沒洗的,汗臭味相當的大,但是不管多髒的衣服他都會面帶微笑很認真地去疊好。
有一次愛心社去看望婁底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蔣小波盛裝而往,同學尹嶽峰問他爲何如此妆扮,蔣小波高興地回覆說:“孩子們看到我們穿著正式,也會信心大增啊!”當蔣小波發現一個男孩子的鞋帶沒有系好的時候,蔣小波很快地就走到他的身邊,單腳跪下幫著那個男孩子系好鞋帶。目睹這一幕的同學熱烈拍手。
學校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都對所有的寢室和教室進行衛生檢查。作爲系學生分會分管文建等事情的副主席,他每到星期二和星期四中午都會在寢室與教室之間穿梭,來回巡視觀察是否有衛生死角,提醒、督促或隨時動手將一些細節地方做得更好。在蔣小波的帶領下,系學生分會文建部一直以來都是該系最優秀的學生自治事情部門,其績效排名一直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蔣小波積極地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當中。成長在學校這種愛與責任的氛圍中,他的愛心在不斷升華,他的責任心在不斷增強,他的綜合素質在不斷提高。
他先後當選爲校學生會心理部部長,物理與信息工程系學生分會副主席,愛心社和淺草文學社副社長。2007年,蔣小波獲評“品學獎”並获得5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2008年,蔣小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爲同年級首批發展的黨員。蔣小波還多次被評爲學校和系的“優秀學生幹部”。
孝順和感恩凝煉他關愛他人、溫暖生命的健全人格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援助,每一句问候都可以把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关爱带进别人的生活。关爱他人,温暖生命!用真诚与温暖把每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无论生活何等艰难,请一定要记着用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小我私家。”——摘自蔣小波日記
跟蔣小波接觸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小氣,而對他人卻很是大方的人。蔣小波在寢室臥談時,總是提那些對他有過幫助的人。他總是心懷感恩,牢牢地將那些幫助過他的人記在心裏:他向同學提起兒時摔跤後送自己回家的美意人。由于家庭的窘困,蔣小波的學費全都是阿姨提供的,因此每每談到阿姨時,他總是說:“阿姨的愛無以回報!”阿姨在他讀月朔時送給她的一件衣服,他從月朔穿到了大三,穿了9年。他的書包也用了9年。
作爲學校學生幹部,蔣小波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身處困境的同學,有時甚至將剛領回的勤工助學的工資直接捐作愛心基金,用以資助那些身患重病卻並不相識的人。沒有人會想到他背後的艱辛。直到一次寢室“臥談會”,各人聊到各自的家庭時,多年積聚的苦難和委屈讓蔣小波禁不住數次哽咽起來。在室友的追問下,他才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兼職過程中的艱難傾吐了出來。這也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流下“男兒淚”。
讀大學做家教時,家長獎勵給他的西瓜他一定帶回寢室和室友一起分享。他打工賺了錢自己卻舍不得花,一日三餐卻吃得很是簡單,许多時候就三倆飯外加一份五毛錢的豆腐和五毛錢的白菜。同學儲呈兵問他爲什麽就只吃這麽一點,他說能吃上一口飯,跟那些貧困地區沒飯吃的人比起來,這是我的幸運,因爲我已經有一口飯吃了,這很令我滿足。遇到需要幫助的同學他也從不惜啬,且脱手大方。學校組織向災區捐款,或者爲學校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捐款,蔣小波總是積極組織,帶頭捐款,他又常是同學中捐款額最大的一個。
2008年暑假,蔣小波的外公心髒病突發,病情嚴重。當時怙恃都不在身邊,正在婁底打工的蔣小波立即回家一個人照顧外公。是他的悉心照顧,讓外公很平靜地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日。每次暑假回家,蔣小波要用他辛苦賺來的錢幫怙恃買衣服、買波鞋。
去年10月,蔣小波表現出與凡人纷歧樣的狀況:在依舊炎熱的秋天,他卻要蓋冬天的厚棉被來取暖,並且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同學們勸他去醫院做個詳細的檢查,可他自己以爲身體上的不適只是普通伤风,所以也沒在意。然而,在隨後舉辦的班級籃球賽上,蔣小波在球場上突然暈倒。國慶節期間,蔣小波的病情開始惡化。在母親的陪同下,蔣小波前往益陽市中心醫院求診,後經長沙湘雅醫院確診爲中晚期惡性胸腺癌。去年11月蔣小波家人聯系上了北京的醫院,了解得手術費用最少也得40萬元。由于手術的風險過大,而且通過手術治愈的可能性很低,多家醫院已不接受爲他做手術。
学校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倡了募捐倡仪。学校党委书记姜正国作客娄底交通频道直播室,向社会呼吁救助。学校与社会各界共捐款8万多元。校长柏连阳、副校级督学李凤莲率宣傳部、團委、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卖力人、老师多次前往长沙、益阳等地医院看望他,勉励他与病魔作斗争。那挂在病房的心形图案是他班上的女生们特意为他折的,激励他与病魔顽强抗争。他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也相约一起多次到医院看望他。特别是正在中国政法大学念书的一高中女同学一听到蒋小波身患重病的消息,她在医院刚做完手术还来不及拆线,立即从北京专程赶往益阳探望他。蒋小波的大学同班同学另有一个配合约定,建设一个公共的银行账号,等结业事情后每年往这个爱心账号里自觉存钱,以资助他的家庭。
每一次探望,都讓蔣小波無比激動;每一分捐款,都讓蔣小波深懷感恩。在籌集到善款後,蔣小波進行了三次化療。但由于錯失了手術良機,今年春節前病情突然惡化,腫瘤瘋長。今年4月,腫瘤已經開始壓迫食道和呼吸道,就連進食和飲水都出現了困難,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相伴而生的咳嗽更是讓他痛苦不已,連嘔帶吐,有時一咳就是一個多小時,這讓旁邊的怙恃傷心地掩面痛哭。
今年春節後,蔣小波因病重在醫院住院的時侯,經常關注病友的治療情況,看點滴打完了沒有,看病友是否需要換藥了,經常強撐著幫助病友喊護士換藥、拔針頭。病友對蔣小波也是充滿了谢谢。
愛心和責任升華他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至高境界
“也许,我快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来回报社会。”―——摘自蔣小波日記
病情日益加重的蔣小波預感应自己將會不治。但他沒有畏惧,更沒有絕望,在這個時候,他心裏想著的還是他人。他背著怙恃對來看望他的同學說:“放手(放棄對自己生命的希冀)也是一種愛吧。”因而他一度拒絕輸液,他生怕用藥繼續加重怙恃和家庭的重負。
他在一封公開的信中寫道:“如果我不幸離世,跪請美意人來照顧我怙恃。說真的我這一輩子最大的舍不得就是我母親,雖然她是一位從農村到都市的小山民,她這一輩子不敢輕易作出任何決定,似乎就是沒有任何見地的婦人。但她勤勤懇懇、本天职分、樂于助人。對于親人和挚友都會有莫大的關懷。媽媽在災難開始後用她自己的要领來維持這個家。每天清晨二三點出去掃馬路,四五點去另一個地方掃宿舍。六七點回抵家幫我煮個熱騰騰的雞蛋叫我去上學。8點又去看守她的門衛。到中午她又跑去四周小學幫忙打午飯。下午不是幫人做針織,就是打理家務。母親的愛是隱形的,她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媽媽把一輩子的辛勞留意給了我,而我又何德何能讓上天賜予這樣一個好媽媽。”
他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願望:“如果真有那麽一天,我願意捐獻自己的遺體來回報這個社會……我是一名黨員,一名祖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一名曾接受過社會無限關愛的患者,所以我會堅持自己的決定,讓我爲社會做點最後的貢獻!”
此時现在,他想到的還是如何回報社會對他的關愛!無以爲報,他就把自己全部捐出去!
然而,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癌細胞已經侵蝕了他身體的絕大部门器官。捐獻遺體已經沒有可能了。
此時,蔣小波想著的依然是如何回報社會,身體被癌細胞侵蝕了,但眼角膜是完好的。他決定將唯一完好的眼角膜捐贈給那些渴望灼烁的人!
4月11日,湖南愛爾眼庫的事情人員到醫院看他,因爲腫瘤壓迫器官,他已經不能說話。這時的蔣小波由于受病痛的折磨已經無法支撐自己的身體擡起頭來,卻仍然憑著頑強的毅力,倚靠著媽媽,在雙親的幫扶下吃力地在無償捐獻眼角膜的志願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從而完成一場交替生死、延續大愛的生命儀式。這時,他那張原本憔悴不堪的臉上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5月16日,蔣小波生命的最後一天。不能說話的他用手機給怙恃留言:“我走後你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不要太傷心。各人對我很關愛,我已經沒有遺憾。”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蔣小波心裏裝著的還是他人。
天不假年,一個優秀男孩的生命雖然終結了,但他沒有遺憾,他也沒有離開他的師友們,他永遠活在所有關愛他的人的心中,他的生命在愛與被愛之中達到大愛無疆的境界,並且获得永生!
5月17日,蔣小波逝世的第二天,19歲的益陽女孩陳嬌嬌(假名)、53歲的長沙男子唐林(假名)同時在長沙愛爾眼科醫院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獲灼烁的他們滿懷感恩之情,他們体现:“在未來的生命裏,我們都不會忘記給我們帶來灼烁的人——蔣小波。”
蔣小波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無償捐獻眼角膜的壯舉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去世的第一時間,PP电子學院數千名師生的手機和QQ群上幾乎同時彈出蔣小波逝世的消息。悲痛傳來,許許多多的師生當即掩面哭泣。學校領導和數十名在醫院陪護的師生滿含悲痛前往蔣小波的身世地青山鎮爲他送行。在他的老家,當地許許多多的幹部、群衆聞訊後自發地前去送蔣小波最後一程。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全國各地愛爾眼科醫院的網站上也在5月16日刊發了紀念蔣小波的文章和圖片。數以萬計的網友在新浪網、新華網、紅網等報道蔣小波去世的消息後跟帖,表達對蔣小波的懷念和崇敬之情,人們稱他爲優秀大學生、時代驕子、感動湖南的人物。
6月3日,蔣小波的父親蔣崔雲、母親何喜宜在打理完蔣小波的後事後,攜全家來到PP电子學院,向學校贈送了“師生膏泽似海,人文博愛長流”的錦旗,滿含熱淚讀了感謝信。
中國作家協會、湖南省作家協會的多名作家一直關注著蔣小波的病情,在蔣小波逝世後,他們用飽蘸深情的筆墨撰寫了贊美蔣小波品格和精神的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在湖南作家網、中國作家網、榕樹下等媒體發表,蔣小波的精神進入了文學藝術的神聖殿堂!
評論:
在愛與被愛中永生
一個如夏花一般燦爛的生命——一始終微笑著的蔣小波同學倏然離去了。他的離去,他自己沒有遺憾,走得如秋夜一樣靜美。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將灼烁留給了這個世界,留給了他人。
微笑,是蔣小波留給同學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對待生活、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微笑,是因爲他愛著他人,微笑,也是因爲他被他人愛著。微笑,是因爲他在默默地奉獻,給他人解決困難,帶來溫暖。微笑,是因爲他時時想著如何回報這個社會,是因爲他熱愛人最可寶貴的——生命;微笑,是因爲他沒有遺憾,無怨無悔!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只有生命是神聖的,對生命的愛是第一美德。”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是否有愛,是否給予。
蔣小波,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黨員,用他對待生命的態度,用他在生命最後時刻的無怨無悔的選擇,诠釋了一個80後大學生共産黨員的高尚品德,诠釋了愛、責任與感恩的真正內涵,诠釋了真善美的真谛。
斯人已去,但他在愛與大愛的至高境界中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