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中國網:PP电子學院:依托數學建模“一條龍”模式培養創新人才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1-16?點擊:



PP电子學院作爲一所年輕的地方本科院校,雖然受到了辦學曆程、地理位置、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經費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但該校數學建模教研團隊在依托數學建模培養創新人才方面走出了新路子,構建了數學建模一條龍模式,即通過數學建模思想融入(一年級)、數學建模知識學習(二年級)、數學建模競賽參與(三年級)、數學建模項目培育(三年級)、數學建模结果産出(四年級)五個階段的聯動作用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興趣、創新意志、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培養創新思維

數學建模思想融入階段以一年級本科生爲主要對象。團隊成員一方面刻意的在課堂中通過案例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教學中,另一方面還有意在課外加大數學建模的宣傳,特別是學校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取得的成績。通過這一階段的實施,不僅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建模活動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建模知識學習:培養創新興趣

數學建模知識學習階段以二年級本科生爲主要對象。團隊構建分層遞進+模塊教學的數學建模課程體系,不斷提高學生利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層遞進是指:在二年級第1學期開設《MATLAB語言基礎》課程,學生築牢編程基礎;在二年級第2學期開設《數學建模》《數學建模课程实践》等课程,学生掌握數學建模知识;在二年级暑期开展數學建模集训,学生提升數學建模能力。模塊教學是指:將《MATLAB語言基礎》課程的教學分爲理論與實驗兩個部门,理論部门以教師講授MATLAB語言知識點爲主,實驗部门以學生利用MATLAB解決小型數學建模問題爲主;將《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內容分爲6大模塊,每位教師負責最爲擅長的1個模塊開展教學,每個模塊設置理論授課與實踐研討兩個環節,理論授課環節以教師講授數學模型爲主,實踐研討環節以學生綜合利用MATLAB和數學模型完整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彙報研討爲主;將數學建模暑期集訓分爲能力強化與實戰模擬兩個階段,能力強化階段主要是通過講解大量數學建模相關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好的數學模型建设和數學模型求解能力,實戰模擬階段主要是通過兩到三次的模擬競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這一階段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的熱情,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興趣。

數學建模競賽參與:培養創新意志

數學建模競賽的參與階段以三年級本科生爲主要對象。團隊成員建设貫穿式的數學建模系列競賽運行機制,積極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參加各類數學建模競賽,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例如,3-5月組織學生參加數學中國數學建模網絡挑戰賽或五一數學建模競賽、6月組織學生參加PP电子學院數學建模競賽、9月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2月组织学生PP电子学院數學與金融學院數學建模竞赛,等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竞技水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志。

數學建模項目培育:培養創新能力

數學建模項目的培育階段以三年級本科生爲主要對象。團隊積極探索後數學建模競賽時期的學生科研活動,一方面在前一階段表現優秀的學生中培育適量的科研項目,課題的選題來源多以前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的賽題爲主,同時部署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另一方面積極指導學生將所培育的科研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等,將數學建模與其它創新活動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這一階段的實施,不僅使學生受到基本的科研訓練,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建模结果産出:培養創新精神

數學建模结果的産出階段以四年級本科生爲主要對象。團隊成員指導學生將前一階段中科研項目産生的结果轉化爲畢業論文,同時還挑選出部门優秀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或申報軟件著作權等,以進一步深化數學建模取得的结果。通過這一階段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術水平,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據悉,該校數學建模一條龍模式成熟于2016年。數學建模教研团队现有成员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含在讀)11人,国家级數學建模优秀指导教师1人,省级數學建模优秀指导教师7人。2016年以来,依托數學建模一條龍模式,团队获批与數學建模有关的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门,出书与數學建模有关的教材3部,立项与數學建模有关的省级教学革新研究项目4项,发表与數學建模有关的教研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立项与數學建模有关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近20项,发表与數學建模有关的学术论文70余篇,授權基于MATLAB平台的軟件著作權近20項;累計組織5200余人次学生加入數學建模竞赛运动,在全国大学生數學建模竞赛中共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近120項。依托建模一條龍模式取得的成績在省內外高校引起較大反響。(文/圖:李軍成


原文鏈接:http://zw.china.com.cn/2025-01/15/content_1176658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