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杜彭,恰逢六一,這個子瘦小、皮膚黝黑的精神小夥子剛在田裏維修好旋耕機,滿身的泥濘,滿手的機油,汗濕的頭發耷拉在額頭上,看著有點狼狽。
農時的湘中大地,廣袤的田野上處處繁忙,這對還沒過29歲生日的杜彭來說,正是育秧前後的關鍵期。他每天駕駛著旋耕機在田裏作業,早上5點半起床,一直要忙到天黑。2017年從我校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杜彭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外出事情,毅然回抵家鄉這片養他育他的沃土發展生態農業,這一忙碌眨眼即是4年。
迎面走來的杜彭,他剛把出毛病的旋耕機修好
“研究生畢業還回來種田?”
“小夥子是個研究生,竟然回來種田了。”杜彭在當地小有“名氣”,遠近的大爺大媽們都很熟悉,只是不理解,都是研究生了還種田,種田要讀這麽多書?
杜彭1992年7月生于湖南婁底雙峰三塘鋪柳界村一戶普通農民的家庭,父輩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裏窮,而且體弱多病,親鄰都很關照,母親嘴邊常念叨著:“你有了前程一定要好好的回報他們。”這在他弱小的心靈種下了愛的種子。
或許是父輩都是務農,杜彭“當農民”的想法在高中時就已萌芽了,他想讓各人都吃得上,吃得起,宁静環保優質的農産品,故而他大學選擇農學專業,讀研也是選的作物。
進入大學,他很快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想通過合理的組織方式把各人聚在一起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影響周圍。大二的那年,他整理了一套組織方案,杜彭把它命名爲社會性企業制度,簡稱社企制度。作爲一名網絡時代的青年,他深知網絡的重要性,于是他自學網站編程和flash動畫制作,並把社企制度做成了網站,多次主動向老師、同學和朋友征求意見,反複修不下5、6次,社企制度也從最初的幾百字達到了三四萬字。
在村子裏,讀研的年輕人很少,這一度讓怙恃引以爲傲,可他拒絕外地的高薪,跑回家種地,怙恃堅決反對,母親說:“我們辛辛苦苦打工,送他讀了這麽多書,到頭來還是種田。”老實巴交的父親更沈默了,親戚朋友輪番做事情,可是有著農業情節的杜彭,已經下了決心,“我就是想做自己專業的事,我要種的田和父輩的纷歧樣。”
杜彭駕駛著旋耕機忙著耕地
“研究生種田就是纷歧樣啊!”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噴除草劑,而且要保障産量,這一度被當地的村民認爲是不行能的。如今,經過這幾年的實踐,那些質疑的人早已歎服,“研究生種田就是纷歧樣啊!”
說到種水稻,杜彭的話就多了,“種水稻我們必須了解水稻的習性,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施肥。施用化肥容易導致水稻整體營養不全,前期營養過剩,但不及時追肥又容易造成後期營養不良。噴灑農藥滅蟲的同時,也破壞了農田生態系統,將部门有益菌、有益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蜻蜓等也一並滅殺了,更不用說農藥化肥對稻谷質量宁静和土壤環境的影響了。”
杜彭在肥料上選擇養分全面又持久的菜枯爲主,輔以綠肥紫雲英、礦物肥硫酸鉀鎂肥和鈣鎂磷肥。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合理搭配施用,他一般每畝施200斤菜枯、5斤鈣鎂磷肥和2斤硫酸鉀鎂肥。三年的實踐讲明,這種方式可以給予水稻恰當的營養,促進水稻莖稈挺直強壯,充实激發水稻對病蟲害的反抗力。2020年晚稻連續的陰雨天,後期的寒露風,他種植的水稻相比傳統種植的受災要小许多。
對于田間雜草他也整合了一套經驗,他說:“要想雜草少,關鍵在耕地。插秧前,提前10天左右選晴天上午,用耕旱地的旋耕刀淺水耕第1各处,再在正式插秧之前的兩三天施有機肥,此時沒有漚死的雜草已經長了出來,再耕第2遍,如此田間雜草就會大大減少,除草效果甚至比使用除草劑還要好。”
一季晚稻秧田裏已經冒出綠芽
“‘犁耙水響’樣樣精通。”
“小夥子‘犁耙水響’樣樣精通,比我們還強!”四周的鄰裏都很佩服杜彭,種了一輩子田的劉大爺豎起了大拇指。
爲了實現田間有效治理,杜彭專門學習了農機操作。如今,他熟練掌握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操作,農機方面的小問題他都自己能維修,成爲了一名精彩的農機手。從土地翻耕、做秧田、提高土壤肥力、保障糧食産量,杜彭把廣闊的農田當成了實驗室,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把土壤革新好,不用化肥農藥,種出的大米口感就好,也更康健。”杜彭介紹經驗。
现在,他建设的雙峰大夢同圓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同農場)生産的稻米遠近聞名,供不應求,今年他的農場將擴大到200畝以上,加大生態農業的推廣,讓更多人吃上更綠色環保的康健米。
4年來,從初出茅廬,到現在的“農業專家”,他把書本上的知識和幾年的田間實踐相結合,成爲了一位與父輩“纷歧樣的稻田守望者”。
2019年雙峰縣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杜彭榮獲三等獎,獲得2019年湖南省青年創新創業扶持資金項目扶持8萬元,獲得2019年大學生返鄉創業扶持資金2萬元,有了政策的支持,他的幹勁更足了。“從事農業目光要放長遠。”談到未來,杜彭說:“我還要進修,许多東西還需要摸索,還要去考博。”現在的他盡管很累,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與同行交流經驗。與之交談,從頭至尾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且信念堅定。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現已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成規模的農機專業相助社正日益增多,“讓農民成爲體面的職業”不再是一句口號,“禾下乘涼夢”有人繼承,鄉村振興可期。
文字來源:赵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