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廈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兆榮應邀莅臨我校匠成樓報告廳,以“民衆、鄉土、品牌:‘非遺’的三個面向”爲題,爲我校师生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學術講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朱强主持,科研與社會服務處全体成员、各学院师生代表及拟申报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縣市區非遺傳承人等200余人聆聽講座。
朱強在致辭中介紹了彭兆榮教授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的學術成就,並代表學校對彭教授的莅臨体现誠摯歡迎。朱強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是民族精神的活態傳承,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如何守護文化基因、激活非遺的當代生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


彭兆榮以“非物質文化遺産能否成爲鄉村振興的新型文化品牌”爲切入點,深刻闡釋了我國活態非遺作爲“無形文化資産”的焦点價值。他認爲,民衆是“非遺”的主體價值,尊重“非遺”的主體價值是遺産戰略的基础,凸顯鄉土社會的“非遺”是一種新的價值平衡。地方性“非遺”是認識鄉土社會曆史的入口和路徑。在經濟全球化到來的今天,“非遺”作爲創新性品牌在“遺産旅遊”活動中具有重要價值,如何將“非遺”作爲一個品牌來保護、傳承、推動,是我國“非遺”工程新的任務,將“非遺”打造成一張地方名片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事情之一。

彭兆榮教授的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眷注,为非遗的今世转化提供了多维视角。在场师生纷纷体现,讲座启发了对传统文化现价钱值的思考,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实践指明了偏向。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将成为连接已往、当下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