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蔡和森同志是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深刻踐行了“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的铮铮誓言,他的革命業績、高尚精神和偉大風範,永載中國共産黨和中華民族的史冊。蔡和森建黨思想、蔡和森與湖湘文化、蔡和森的革命哲學,無不激勵著後人研究、學習,其思想精髓是一座跨越時空的精神豐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重溫蔡和森的建黨思想與革命精神,既是回望初心、傳承紅色基因的曆史自覺,更是激勵今人以理論清醒築牢政治堅定、以鬥爭精神應對風險挑戰的時代召喚。在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之際,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赴蔡和森紀念館開展專題學習。現編發學習感悟如下。
蔡和森建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党委副书记、校长 盛明科
1920年,旅法青年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發出了“明目張膽正式建设一個中國共産黨”的時代最強音,毛澤東回信稱贊“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同”。蔡和森作爲最早提出建设中國共産黨的人、中國共産黨早期卓越的理論家,這一跨越大洋的信函傳遞著馬克思主義和建黨真理。
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和陳獨秀的三封信中,探討中國革命的理論、战略,以及組建中國無産階級政黨問題。他系統闡明了有關建黨的理論、方針和組織原則,強調:中國共産黨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和“神經中樞”;這個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堅決反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必須接纳階級戰爭的要领,發動人民大衆起來革命,推翻反動統治,建设無産階級專政的政權;必須密切聯系群衆,成爲群衆運動的領導者;必須是高度集中的組織,有鐵的紀律,是一個團結的黨。蔡和森同志這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建黨思想,切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對國內早期共産主義者的建黨活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爲什麽出發”。蔡和森建黨思想猶如穿越時空的火炬,既照亮了中國共産黨的來時路,更指引著新時代黨的建設新征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需以“兩個結合”爲基础遵循,深入挖掘早期共産黨人思想遺産的當代價值,讓百年大黨永葆“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生機活力。蔡和森建黨思想的當代啓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在政治建設上強調理論武裝
蔡和森主張黨的指導思想必須是馬克思列甯主義,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我意中國于二年內須建设一主義明確要领得當和俄一致的黨,這事關系不小,望你注意”。就是強調要以馬列主義爲指導,依照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建黨原則組建中國共産黨。蔡和森很是重視理論學習,他到達法國蒙達爾紀後,在迥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和各種宣傳性報道,获得很深的體悟。經過系統閱讀和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蔡和森對社會主義和列甯的建黨學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获得了很大提升。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察世界形勢,分析社會現象,思想開始成熟起來,見解也變得愈發深刻。蔡和森開始成爲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不斷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學習蔡和森建黨思想,強化理論武裝,對于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永葆百年大黨的生機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在組織建設上突出鐵的紀律
蔡和森認爲黨組織必須集中統一,並且有嚴格的紀律。他主張“黨的最高機關爲中央委員會”“無論報紙、議院、團體及各種運動,絕對受中央委員會的指揮和監督,絕禁绝單獨自由活動”“黨的紀律爲鐵的紀律,必如此才气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適應戰爭時代及擔負諾大的革新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黨員、幹部約束自身行爲的標准和遵循。《中國共産黨章程》第三十九條規定,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爲規則,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任務的保證。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麽管,憑什麽治?就要靠嚴明紀律。黨的紀律包罗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衆紀律、事情紀律、生活紀律。其中,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基础、最關鍵的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最焦点要求是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爲焦点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三、在黨內監督和黨內民主上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
作爲馬克思主義的忠實擁護者,蔡和森在事情中也承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黨內曾出現過嚴重的機會主義錯誤,蔡和森發文《黨的機會主義史》直接指出當時機會主義錯誤的原因在于黨過于相信和依賴資産階級,忽視了無産階級的強鼎力大举量,並提出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同時蔡和森自己在負責巡視順直省委、重整順直省委黨委期間也發文指出自己的錯誤,雖然制止了八七會議前的機會主義錯誤,但是自己的極端民主化和小資急進主義並不比機會主義的錯誤小,並爲此勇擔責任。蔡和森這樣描述過自己的錯誤“組織方面對過去機會主義的糾正到另一個極端去了,使群衆更不相信黨了,還有號召恢複老同志一點也有錯誤”。
中國共産黨優于其他政黨的原因之一就是敢于自我革命,黨的百年奮鬥史就是黨不斷遇到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向前發展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一文中指出:我們黨追求的理想高尚而神聖,肩負的使命艱巨而繁重,只有以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警醒自己,以自我革命精神鍛造自己,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才气確保黨始終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始終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焦点。同時要看到,隨著形勢任務、外部環境變化和黨員隊伍自身變化,黨內不行制止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必須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及時消除各種消極影響,確保黨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湖湘文化與蔡和森建黨理論貢獻
党委副书记 朱 强
學校爲緬懷紀念中國共産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傑出的共産主義戰士,無産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自2021年紀念蔡和森誕辰126周年以來,先後四次舉辦學術研討會,2021年獲批了“蔡和森建黨思想研究”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今天,我們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形式紀念蔡和森誕辰130周年,充实彰顯了學校繼承發揚蔡和森等革命先烈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産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決心和行動自覺。
理論貢獻之一:信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他之所以能“猛看猛譯”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爲“極端馬克思派”,關鍵在于他涵養了深厚的“胸懷天下”“敢爲人先”的湖湘文化特質。蔡和森喜愛文史,于1915年秋天跳級考進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學習,楊懷中、徐特立等老師對他影響很大。1918年,蔡和森和毛澤東等人以“革新學術,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爲宗旨建设新民學會。
理論貢獻之二:最早提出了完整的建黨思想理論
他不僅是第一個提出“正式建设一個中國共産黨”的人,還系統闡述了有關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組織原則。他明確指出,要發展中國革命,必須建设共産黨。他認爲:一是,這個黨必須是無産階級革命政黨,是無産階級的“先鋒隊、作戰部”。二是,這個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三是,這個黨必須接纳徹底革命的要领,反對改良主義。徹底革命的基础問題是發動工農群衆奪取政權,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産階級專政”。四是,這個黨必須密切聯系群衆。五是,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蔡和森对于建党思想及其理論貢獻,与他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紧密相关,他注重紧跟时代法式,既立足现实又着眼久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体掌握事物生长的趋势和偏向。
理論貢獻之三:率先提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他鮮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在世界各國共産黨是一致的,但當應用到各國去,應用到實際上去才行的。”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思想的較早闡述,也顯現出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品格。
理論貢獻之四:勇于堅持真理,敢于同黨內錯誤思想作鬥爭,始終強調注重結合中國革命實際
在第一次國共相助時期,他堅決反對共産國際代表馬林提出的“一切事情歸國民黨”,反對陳獨秀提出的在統一戰線中“沒有階級鬥爭,只有民族鬥爭”等右傾觀點,強調共産黨員“加入國民黨後應生存黨的獨立性”。大革命失敗後,蔡和森對“二次革命論”“一次革命論”等錯誤觀點進行嚴厲批駁,指出在經濟落後的中國,首先必須進行民主革命,“在民權革命完全勝利的條件之下,才气開始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這都是當時事關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他觀察深刻透徹,分析鞭辟入裏,從理論上解答了人們困惑,具有很強鼓動性和說服力。
理論貢獻之五:注重黨的曆史研究
他的理論建樹既是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革命實踐使然,也與他善于及時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從中罗致智慧和力量有著直接關系。蔡和森是黨內系統研究黨的曆史的第一人。他以中國近代社會爲配景論述黨産生的社會泉源,從政治、經濟、社會、階級及國際等方面,闡明中國共産黨産生的曆史一定性和現實须要性,並梳理出黨的早期曆史的基本線索,奠基了黨史研究基礎。
蔡和森一刻也未停止過對救國救民真理的追尋。他懷著“以一人之憂共諸天下,以天下之憂納諸一身”的赤子情懷,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救國救民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爲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群體中最早領悟馬克思主義真谛的精英之一,是黨內公認的早期著名理論家。毛澤東說:“一個共産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鄧小平曾動情地說:“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
蔡和森革命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党总支书记 张卫明
蔡和森(1895—1931)是中國共産黨早期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和革命家。他不僅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還在馬克思主義革命哲學思想的傳播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將從唯物史觀、建黨思想、社會進化史研究以及人才觀四個方面,探討蔡和森革命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當代價值。
一、蔡和森革命哲學的焦点:唯物史觀
蔡和森的哲學思想以唯物史觀爲基礎,他深刻認識到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焦点要领論。在1920年與毛澤東的通信中,蔡和森明確提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一觀點爲中國共産黨奠基了理論基礎。他認爲,唯物史觀不僅是分析社會曆史的科學工具,更是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思想武器。
蔡和森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認爲生産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基础動力;二是重視階級鬥爭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主張通過無産階級革命實現社會變革。他的這些思想爲中國革命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门路。
二、蔡和森的建黨思想與革命哲學基礎
蔡和森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理論的重要貢獻者。他在留法期間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建设中國共産黨的须要性。1920年,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明確指出:“先要組織黨——共産黨,因爲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這一主張體現了他的建黨思想與唯物史觀的緊密結合。
蔡和森認爲,黨的建设必須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同時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他主張通過階級鬥爭和無産階級專政實現社會變革,這一思想在黨的早期綱領中获得了體現。他的建黨思想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産黨的發展,也爲中國革命指明了偏向。
三、蔡和森的社會進化史與革命哲學
蔡和森的《社會進化史》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寫就的社會發展史著作。該書以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爲藍本,系統分析了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
在《社會進化史》中,蔡和森將人類曆史劃分爲野蠻時代、半開化時代和文明時代,並詳細探討了家庭、財産和國家的起源與進化。他特別強調家庭制度的演變反映了生産方式的變革,這一觀點爲理解中國社會的曆史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他還結合中國的宗法家族制度,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殊性,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蔡和森的人才觀與革命哲學思想
蔡和森的人才觀是其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门。他認爲,中國革命的乐成離不開德智體兼備的人才。他提倡“只計大體之功利,不急小己之利害”的道德觀,強調人才應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爲重。
在人才培養方面,蔡和森主張通過集體力量培養大批革命幹部。他認爲,人才不僅需要理論知識,還需要在實踐中鍛煉。這一思想在黨的早期組織建設中获得了貫徹,爲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
蔡和森的革命哲學以唯物史觀爲焦点,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提出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觀點。他的建黨思想、社會進化史研究以及人才觀,不僅爲中國共産黨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门路。蔡和森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
蔡和森與“第二個結合”探析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长 于 意
蔡和森,第一個叫出“中國共産黨”的偉大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産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宣傳家。楊昌濟老師稱其和毛澤東:“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法國留學期間,毛澤東回複蔡和森關于“創辦共産黨的须要性及行使社會主義的须要要领”的信中寫到:“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第二個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气正確回覆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气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湖南文蘊深、文脈廣、文氣足。湖湘文化,源遠流長;上承虞舜,中嗣屈賈,下接朱張,已經發展成爲中華文化中異彩紛呈的奇葩。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大義凜然,到“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生坑”的高尚氣節,從“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湖南血性,到“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悲壯豪邁,在長期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創造中,湖湘文化凝練出了激昂的愛國主義精神、憂國憂民的忠貞情懷、深厚的民本主義思想和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擔當等文化精髓,成爲湖南人民的寶貴財富。作爲湖南人的蔡和森,深受湖湘文化滋養。
蔡和森在長沙求學期間(城南書院、嶽麓書院),深受湖湘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染。近代以來,城南書院走出了不少豪傑,如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湘軍之父羅澤南,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焘,湘中大儒何紹基、王闿運、王先謙,中華民國元勳黃興,辛亥革命思想啓蒙先驅陳天華等。嶽麓書院湧現出了陶澍、魏源等引領時代潮水的名人。求學期間,深受對這些校史名人影響。這種以湖湘文化爲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期熏染,是其思想發生重要轉變的內在因素,下面我和各人探討墨子、譚嗣同對他思想轉變的影響。
在蔡和森早期思想中,尤爲推崇的是墨家學說。他十分贊賞墨子的“兼愛”思想,以“興天下利,除天下害”爲志,力求“伸民氣,除暴君”。他繼承了墨子“對等互報”“義利合一”的精神,而鼎力大举主張以惡制惡。蔡和森打破了儒家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道德觀,猛烈地斥責時下自視清流,潔身自好的風氣,而“慨世之君子,爲種種的輿論律、道德律所束縛,只能爲僞善,不能爲僞惡,是以小人得積極橫行”。青年蔡和森那源于墨學的以惡制惡的思想的形成對于他探求救國真理迅速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譚嗣同對蔡和森的影響最深,他的高尚品格和英勇獻身精神深刻影響蔡和森。譚嗣同被鋪前,許多人勸他出走避日使館,他卻說:“各國變法,無不從留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留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認爲,追求真理,必須具備爲真理獻身的精神。康有爲、梁啓超在戊戌時期都致力于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並作出過相當重要貢獻,但他們私心雜念較重,在探求真理的门路上,或淺嘗辄止,或則後來又走回頭路,獨有譚嗣同無私無畏,後來居上,更接近真理,“視榮華如幻夢,視死辱爲常事。”這正是譚嗣同之所以超出康梁,也正是蔡和森之所以特別敬服譚嗣同的地方。蔡和森青少年時期即抱定救國救民的雄心,經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勉。1931年蔡和森在廣州英勇就義,臨別前,還鼓勵難友們堅持鬥爭,說最後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的。他用鮮血和生命實踐了自己在《少年行》中所發出的誓言:“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臨危不懼,橫眉對敵的氣概,同譚嗣同先後相互輝映,光照史冊。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忠诚精神
團委书记 刘 佳
參觀完蔡和森紀念館,倍感蔡和森的生平事迹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忠誠精神的生動教材。尤其是蔡和森對黨忠誠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對共産主義信仰的堅定,更體現在他爲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他在《少年行》中曾說:“忠誠印故意,浩然充兩間。”他是中國共産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是第一批踐行“黨有號召,團有行動”之人。在革命鬥爭中,蔡和森被捕,遭受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堅守對黨的忠誠。正如他所言:“革命者,爲主義而生,爲主義而死。”蔡和森的一生,是對忠誠精神最深刻的诠釋。
作爲團事情者,尤其是在湖南這方紅色沃土上的思政事情者,我們更應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忠誠精神,激發青春新動能。
一、加強校地聯動,構建社會化共育模式,築牢“啓蒙播種”的信仰基本
要充实利用婁底市和湖南省的優質紅色資源,結合我校教育優勢,與校地共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從蔡和森同志一生看,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他的理論结果许多,我們要學習蔡和森對黨忠誠的精神,就要沈下心去,研究如何創新性的用青言青語推進思政教育。我們要優化線下紅色基地發展路徑,推進線上紅色之旅建設,組建校地共用的青年學子宣講團,團組織定期舉辦忠誠精神教育講座和研討會,邀請黨史專家、優秀黨員代表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經驗,以此激勵團員們將忠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沈浸式體驗,確保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二、豐富第二課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培育“拔節孕穗”期的時代新人
團委将紧扣“大思政课”育人事情花样的中心任务,实行三步事情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年用眼睛感受革命精神、体会忠诚精神,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走”出去,以蔡和森纪念馆为起点,组织学校青年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运动,支持下层团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等主题团日运动,让团员青年们追寻先辈足迹,罗致奋进力量;“看”进去,深入挖掘湖南尤其是娄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联合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以创意设计手法和创新性表达把红色文化变得生动走心,吸引青年寓目;“讲”出来,组建青年学子宣讲团,利用寒暑假、节沐日在全市红色革命纪念场所、革命教育基地等阵地,常态化面向游客群众开展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服务地方。
三、深入社會實踐,搭建知行合一的實踐舞台,助力青年“成長成才”挺膺擔當
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招募優秀志願者,在湖湘大地和自己家鄉,緊抓重大時間節點,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返家鄉活動,以課題立項的形式在全校組建志願隊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流動課堂”,深度參與當地産業、教育發展,都市建設等結合;以“知、行、拍、講、寫”的形式,制作紅色文化視頻短片,撰寫調研報告和實踐日志。同時,通過調研大賽、設計大賽等方式,將實踐结果落地。聯動團屬新媒體矩陣,推進紅色基地建設的宣傳。使得“紅色築夢之旅”變成“紅色創意實踐課”,讓青年學子在實幹實踐中赓續著紅色基因。
(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