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PP电子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5-22?點擊:

PP电子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2011-2015)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长的新阶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革新生长的重要时期,更是我校增强建设、稳步生长、增强评估、再上台阶的要害阶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生长观,凭据《国家中恒久教育革新和發展規劃纲要(2010-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计划纲要》以及湖南省新兴战略性工业發展規劃,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十一五事情回顧

(一)主要成績

1、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生人數由2006年的10549人增加到現在的13120人,增幅24.4%;成人教育在籍學生人數由2006年到5088人增加的現在的6033人,增幅18.6%。

2、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校園面積由2006年的585畝擴大到現在的1050畝,校舍建築面積由22萬平方米增加到35.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由3500萬元增加到6619萬元,館藏圖書從60萬冊增加到97萬冊。

3、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十一五”期間,學校通過了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的驗收、獲評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湖南省“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立項建設的省級示範實驗室及實踐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優秀實習基地6個,新增研究機構16個,從2006年到2010年,學校教學系(部)從13個增加到16個,本科專業從13個增加到36個。

4、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專任教師從2006年的431人增加到現在的687人,教授從42人增加到79人,副教授從199人增加到226人,博士從5人增加到37人,碩士從176人增加到372人,師資隊伍的年齡、職稱、學曆、學緣結構不斷優化。

5、人才培養質量上了新台階。通過強化教學事情的中心职位,加大對教學基本建設的投入,完善教學治理機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全面實施教學質量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如學生考研通過率、外語等級考試通過率、畢業生就業率穩步增加,參加國際國內各項競賽獲得佳績,先後獲美國數學建模競賽獲二等獎2個,三等獎5個,在國家級、省級數學建模競賽、英語演講比賽、挑戰杯大賽等比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0個、二等獎19個等。

6、科研事情實現了新突破。5年來,教師在省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496篇,在SCI、EI、ISTP和《新華文摘》、《高校學報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發表轉載論文從2006年的18篇增加到2009年的26篇,增幅45%;出书學術專著71部,主、參編教材32部;主持各級各類研究項目81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項,獲得國家科技结果獎2項,各級教學结果獎、社會科學结果獎、科技進步獎等124項,進校經費從2006年的94.5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260萬,增幅175%;取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玉竹産學研相助基地産品投入生産和銷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良好。圖書館新館建成使用,學報蟬聯“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7、迎评促建事情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健全了迎评促建的組織機構,制定了评建事情方案,落实了责任、目标和任务。凭据达标要求进行了诊断性抽查测试,开展了本科生结业论文(设计)的抽检审查,对应到达的教学基本条件重新进行估算、预测和论证。

8、內部治理體制革新不斷深化。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完善;幹部和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初見成效;後勤社會化革新效益明顯;綜合治理兩度被評爲省直和中央駐湘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9、黨建與思想政治事情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學校黨委紮實開展了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等黨的學習教育活動,黨建評估事情獲得優秀成績,每年都舉行了黨建與思想政治事情主題活動,推出了全國無私奉獻大學生蔣小波等優秀學生和學生共産黨員先進典型。

(二)存在的不足

1、教學事情日常治理還需進一步加強,質量意識有待繼續提高,辦學特色有待繼續培育。

2、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要领革新還需進一步推進,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和結構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優化。

3、學科專業發展不平衡,結構结构的優化調整還不到位,與地方經濟社會對接不緊密,産學研相助、主動服務地方的能力還不夠強。

4、教學基本條件有待改善,數字化校園建設明顯滯後。

5、學校建設發展受辦學經費不足的制約,債務化解難度較大。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十二五”时期,学校生长面临新的机缘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厘革,中国教育生长模式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花样中不停彰显。二是《国家中恒久教育革新和發展規劃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恒久人才發展規劃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教育事情聚会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高等教育描绘了新的生长蓝图。三是湖南教育强省与“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机缘。四是《娄底市“十二五”计划纲要》和《娄底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工业發展規劃》都提出了要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生长有了新动力。

(一)發展思路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爲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牢固樹立教學事情在學校各項事情中的中心职位,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深化革新,規範治理,提高質量,努力實現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辦人們滿意的高水平地方本科大學。

2、辦學定位

類型定位:教學型大學。

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爲主,努力辦好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

學科專業定位: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瞄准支撐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産業、重點産業,加強學科專業的结构優化和結構調整,以文、理學科爲依托,發揮教師教育傳統優勢,積極發展應用型文科,適度發展工科,形成文、理、農、工、教、管、法、經、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花样。

培養目標定位: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基礎紮實、本領過硬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湘中,面向湖南,輻射全國,主要爲基礎教育和“兩型”社會建設服務。

3、辦學特色培育偏向:重點圍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文科技融合,培養學用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等方面逐步培育辦學特色。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人數200人左右,根據需求擴展培養領域和偏向;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1.6萬人,發展繼續教育規模達1萬左右,實現內涵發展與外延發展並重。

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確保教學科研用房、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滿足教學科研需要。

堅持教學事情中心职位,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確保畢業生年就業率在95%以上。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奠基學科發展基礎,鼎力大举培育特色優勢學科,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的學科領域,鼎力大举推進産學研用相助,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位一體;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结构,構建科學發展的專業體系。

接纳積極措施,加大培養和引進國內知名學科、學術帶頭人力度,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專任教師隊伍,確保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15%以上。

深化學校內部治理體制革新,努力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力爭用五到十年的時間把學校建成在省內同類院校中位居前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學。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自評自建,確保順利通過本科教學事情及格評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構建校系兩級教學質量保障機制。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爲焦点,建设健全並全面運行由指揮系統、信息收集系統、評價與診斷系統、信息反饋系統及調控與支持系統組成的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實施學生評教、社會評學、教師自評、專家督導、領導聽課和系部教學狀態評價“六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事情。

2、開展專項評估活動。定期開展系部教學事情評估、專業辦學水平評估和課程、教研室、實驗室、實踐教學環節等專項評估活動,實現教學條件基本達標,教學治理基本規範、教學質量基本保證。

3、加強學校辦學狀態數據庫建設,實現質量監控的信息化和常態化。試行學年度教學質量狀況發布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與指導。

(二)調整專業结构,優化專業結構,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體系

1、鼎力大举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對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專業建設;積極培育發展前景好的學科交织型的新興專業;努力挖掘專業內涵,拓寬專業口徑,擴大專業覆蓋面,至“十二五”末,從教、文、經、管、工等學科考慮增設專業,使本科專業達到46個左右。

2、調整專業结构,整合部门重疊設置、內容基底细似的專業,建设專業退出機制,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材建設,重組課程體系或課程模塊,更新教學內容。

3、加強專業特色建設。分重點、分類別、分步驟進行專業的特色培育;合理投入,加強監管,確保建設質量。至“十二五”末,著力打造5個左右在省內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專業。

(三)優化學科結構结构,凝練特色學科發展偏向,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1、堅持“突出特色,優先發展;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合理结构,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爲龍頭,以服務國家特殊需要學科建設爲重點,著力培養科研學術帶頭人、建設重要科技结果孵化基地、搭建産學研結合創新平台。

2、優化學科結構结构。以文理學科爲依托,重點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植物保護、质料科學與工程、社會學、教育學、工商治理、數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等一級學科的建設。力爭新增省級重點建設學科3-5個,建設校級重點學科8-10個。

3、打造学科平台,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生长水平。抓好農科所、盘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梅山文化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曾国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设。力争获得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4个,新增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新增省级教育研究基地1个。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4-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5个,特色学术沙龙2个。建设2个省高校产学研相助示范基地,从全校遴选并重点建设两个仪器设备总值各达500万元的产学研相助平台。

4、項目和结果實現質和量的突破。力爭獲得國家973計劃項目或國家863計劃項目資助1-2項;爭取國家基金項目立項數量達到30項;力爭獲得省科技重大專項1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10-12項;力爭“十二五”末産學研結合項目年經費達到600萬元,實現年科研進校經費1000萬元目標。五年內,爭取自然科學三大檢索論文達到150篇,在CSSCI刊物論文有新突破,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學報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轉載達50篇。力爭獲得國家專利、軟件著作權、産品品種權等40項以上,省級審定的作物品種3-4個,農藥新品種1-2個,國家級審定的農作物品種1個。力爭實現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社科结果獎、教育结果獎一等獎各1項。

(四)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1、綠化美化校園環境,改善學生居住條件。新建學生宿舍26000m2,完成校園節能、门路、電路的革新等17個重點項目的建設和維修革新事情。

2、整合学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结构。新征土地15.7亩,完成成教部与娄底工贸中专的资产置换事情;完成对阳光学生公寓区周边土地的征用事情;做好農科所科研用地的置换和出让事情。

3、新建理工科实验楼、農科所温室大棚,革新现有足球场,满足教学行政科研基本需要。

4、加大图书资源建设的力度,确保图书资料经费每年凭据發展規劃投入;进一步富厚馆藏品种和特色资源,建设重点学科专用书库、教育教学研究专用书库和地方文献资源库;加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和虚拟资源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五)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1、繼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養和使用並舉,引進和穩定並重”的原則,至“十二五”末,使專任教師總量達到850人左右,生師比基本達到18:1,碩士以上學位教師達到專任教師的80%左右,博士學位教師達到專任教師15%左右,副高以上職稱教師達到專任教師的45%左右,教授達到專任教師的15%左右。

2、實施“拔尖人才”計劃。重點培養和引進省級以上教學名師、省級學科帶頭人、“梅山學者”和優秀博士以及學有專長的特殊人才。

3、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力度。制訂培養方案,支持青年教師出國留學、訪學,攻讀博士,重點組織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加強教師校本培訓。

4、建设激勵教師樂教、善教的長效機制。按需設崗,建设切合我校實際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完善教師職務聘任制,實行評聘分離,建设低職高聘制度,健全教師評估考核辦法;改善教師待遇和事情條件,向教學科研一線、有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傾斜。

5、充实發揮團隊的示範和輻射作用。積極打造教育、教學、科研團隊,給予人、財、物的重點保障,充实發揮其示範輻射作用。

6、堅持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鼎力大举實施“師德建設”工程,建设和完善本科生導師制、青年教師導師制,繼續開展“師德標兵”、“教學名師”評比,建设教師教育、考核、獎懲、監督和教師教風評價機制,將教師教風作爲教師聘任、晉升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建设健全學術評價制度,堅持學術公正,嚴守學術規範。

(六)拓寬辦學視野,加速相助創新法式,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型辦學體系

1、以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研究生培養試點事情爲契機,積極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要领,進一步拓展培養領域和偏向。

2、堅持辦好辦強本科教育。要堅持全日制本科辦學主體,進一步加強招生事情,積極爭取優質生源,確保本科生到校率95%以上。

3、適度發展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在“十二五”期間,規模達到1萬人。拓寬辦學思路,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相助,積極爭取各級各類培訓,鼎力大举發展非學曆教育。在“十二五”期間,要爭取完成5000人以上的農民工培訓,5000人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培訓,500人以上的“國培”項目中學教師培訓等等。進一步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相助,爲企事業單位提供就業創業培訓、資格培訓、認證培訓等。

4、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鞏固、完善、落實與美國、英國、泰國、韓國等高校的相助交流结果,拓展與歐美的聯系交流;加強對校重點學科的對外交流政策傾斜,加強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交流與相助,優選學術骨幹出國進修、講學,優秀教師出國學術交流;加大與國外院校學生交流力度,舉辦出國留學培訓班,互派留學生,“十二五”期間,將選送200名學生出國交流,創造條件開辦留學生教育。

(七)加強黨建與思想政治事情,努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構建和諧校園

1、繼續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鼎力大举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堅持以人爲本,重在改善民生,在整改落實中創先爭優,在創先爭優中落實整改,在推動學校事情上下功夫,在推動學校黨的建設上下功夫,在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養上下功夫,努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校園。

2、認真抓好政治理論學習,創新學生思想政治事情。紮實搞好校、系兩級中心組學習和全校師生政治學習活動;堅持和完善“三聯系”制度,切實做好學生思想政治事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鼎力大举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政事情隊伍建設。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的事情;加強思政事情隊伍建設,積極探索生活事務輔導、心理康健指導和就業發展引導相結合的學生事情新模式。

4、發揮德育事情傳統優勢,開展學風創建活動。建设長效的學風建設激勵約束機制,把學風建設的好壞作爲考核輔導員、班主任事情的重要內容;加強制度建設,嚴格學生治理;做好示範群體的事情,注意發揮楷模作用。

5、抓美意理康健教育和咨詢事情。加強心理咨詢隊伍和實驗室建設;建设心理康健指導與咨詢接待日制度,開辟心理康健指導與心理咨詢熱線,重點抓好學生心理危機幹預事情。繼續做好獎、助、貸、補和貧困生資助事情。

6、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以“挑戰杯”爲龍頭,鼎力大举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扶持計劃,做好創業教育和指導事情,鼓勵畢業生創業,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加強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7、加強學校綜合治理,改善學校辦學環境。嚴格控制可防性案件發生,認真落實消防宁静治理措施,積極開展群防群治;繼續加大校園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努力創建“湖南省省直單位社會治安綜合考評平安單位”。

8、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健全党的組織機構,增强党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和学习。建设学习型下层党组织,进一步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干部的教育、治理、选拔和任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干部事情的制度化、法式化;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目标政策,在实现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上多下功夫;增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糜烂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证。

(八)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揚文化育人功效

1、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根據學校傳統,加強院校文化的研究與培育,著重培育配合的價值觀念,堅持先進的辦學理念,踐行學校校訓、校風,建設良好的教風、學風和事情作風。

2、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建设,推动学校治理事情,修订學校章程,不停完善党委聚会会议和校长办公聚会会议议事制度、教学治理制度、科研治理制度、后勤治理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事情制度、校务和党务果真制度等,坚持依法治校,完善民主治理与监视。

3、開展活動文化建設。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重大禮儀活動、學生學術科技活動、文體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加強對論壇、講座、研討會的宣傳和治理。

4、全面完成校園綠化、美化、亮化事情。建设學校形象識別系統,建設“校園文化長廊”和“學生文化創業一條街”;完善現有校園文化標志物。

5、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重點依托“三節一論壇(大學生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和讀書文化論壇)”打造校園文化精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競賽。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扶持計劃,著力構建“五位一體”的創業教育體系。

四、重大工程和建設項目

(一)教學質量與革新工程

注重“質量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全局性、引導性,以特色專業建設爲支撐、以實踐基地建設爲手段、以課程建設爲焦点、以教學團隊建設爲重點,強化教學治理,立足高起點、高要求,和專業綜合革新,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本科教學質量。一是推進質量標准建設。努力制訂好適合學校定位的專業質量標准。二是加強課程建設。在“十一五”期間建設的基礎上,再立項建設校級精品課程35門左右,省級精品課程達到10門左右,爭取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立項的突破。三是抓好教學團隊建設。爭取立項建設省級教學團隊5個左右,省級教學名師3名。四是推進實踐教學建設。建设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0個左右,省級示範實驗室3個左右,省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3個左右。五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學革新。完善與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允許各專業及時調整專業偏向或偏向模塊課程,開展校企深度相助,建设一批産學研相助教育基地,構建實踐教學平台。六是全面開展教學革新。推動教研室建設,立項建設2~3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推進人才培養模式革新,加強教學研究,立項50個以上省級教研課題,獲得1~3項國家級教研課題,獲得8~10項省級優秀教學结果獎,力爭取得國家級教學结果的突破。

(二)大學生創業就業工程

健全就业创业事情組織機構,加大落实院系两级“一把手”事情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系就业专干职责,建设一支专业的、稳固的就业事情队伍,依托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增强就业创业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就业创业事情整体水平。一是加大投入,保障结业生就业创业事情顺利开展,确保就业经费高于学费1%。二是认真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教研事情。继续把就业指导课按必修课排入课表,开展就业创业理论研究事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所,开展专家就业指导讲座。三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开展招聘运动。按立足当地、稳固珠三角、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事情目标开拓市场,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增强校企恒久性相助,不停建设全校性的就业、创业基地;广泛联系用人单元,热忱邀请与学校专业相近的用人单元来校招聘结业生,进一步做好面向下层和艰辛地域就业的种种招聘招考事情。四是增强初次就业率的统计事情。各系对结业生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力争每届结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五是增强对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摸清基础、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六是做好创业教育和指导事情。以“湖南正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和创业团体为依托,加速大学生就业创业样板工程建设,做大做强我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品牌。

(三)優秀人才工程

在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和教師隊伍建設上,堅持“重在培養、適度引進、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思路,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教學人才計劃”、“科研人才計劃”、“雙師人才計劃”三個類別,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三類三級人才建設計劃”。“十二五”期間,重點培育優秀校級教學名師20人、高水平學科帶頭人10人、雙師型骨幹教師50人,培養和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0名左右,到“十二五”末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專任教師15%左右,遴選和培養“梅山學者”20人左右,新增省級以上教學名師2人以上、省級以上學科帶頭人3-5人。此外,要滿足學校發展需要,接纳靈活多樣的措施,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建設的組織領導,爭取人才引進的主動權,積極利用校外特別是具有豐富企事業單位實踐經驗的優勢教師資源,有計劃和分期分批將教師送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企事業單位訪學、培訓,嚴把新進教師入口關,形成先實踐後教學的長效機制。

(四)辦學特色培育工程

圍繞“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大學”和“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基礎紮實、本領過硬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凭据“重應用、強農工、厚文理”的學科建設思路,科學規劃學科的整體發展结构,處理好重點學科建設與學科綜合發展的關系,使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與工程社會科學學科協調發展,重點圍繞“人文科技融合,培養學用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逐步培育辦學特色,努力構建“人文與科技相融合、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産學研用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打造仁愛滿園的活力學府、魅力學府、和諧學府。

(五)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校具體實際,遵循“突出特色,優先發展;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合理结构,協調發展”的原則,重點建設農藥學及植物保護學、质料學、教育學、區域文化學和信息科學等與新興戰略性産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聯度大的優勢特色學科群,出台重點學科建設治理辦法,積極搭建特色科研平台,鼎力大举扶持特色科研項目,著力打造創新型科研團隊、強力推進科研结果的應用轉化和對教學及人才培養的滲透。通過十一五建設和驗收的省、校兩級重點建設學科要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前提下,尋找新的增長點;梅山文化研究、曾國藩研究、區域經濟研究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新的突破;農業科學研究、能源原质料研究要實現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無縫對接。通過“十二五”的集中建設,形成優勢特色學科的人才支撐系統、研究平台支撐系統及制度保障體系。

(六)基礎平台建設工程

基础平台是学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学校学科生长与建设的前提,是服务地方的基础支撑体,要通过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学校科研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学校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接纳切实有效的措施,拟建设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3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和1-3个校级重点研究所(中心)和2-3个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其开展研发与服务事情,鼎力大举推进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团队的组建,同时建设好软件信息开发平台、省级生物农药联合开发试验室、校舆图书信息共享平台及新质料实验平台;设立专门的产学研相助基金,建设产学研相助创新团队,尽快制定PP电子學院全面推进产学研相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深入政府和企业调研,启动3-5个服务娄底经济社会生长的产学研项目;同时学校勉励教师走出校门,与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系与相助,建设2-3家科技开发公司,建设校园科技一条街,把教师们的科研结果应用与生产实际,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七)數字化校園建設工程

堅持以服務教學、科研、治理、生活爲中心,不斷提高信息化建設治理與服務水平,努力打造數字化校園,促進學校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一是實現校園網全覆蓋。實現有線網絡覆蓋率達100%,並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二是建設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台系統。整合精品課程、數字圖書等教學資源,支持用戶上傳數據,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三是建設信息服務平台。整合學校各部門的業務數據,結合辦公自動化平台,給師生員工提供相關信息的處理與查詢,給學校提供決策支持。四是開展校園一卡通服務。實現校內餐卡、圖書證、考試卡、門禁卡、水電卡等多卡合一,一卡通用。

五、主要事情措施

(一)加強黨建思想政治事情,爲實現十二五目標提供思想和組織保障

要堅持科學發展,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全局,繼續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紮實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要實現以思想觀念轉變爲先導,強化本科意識、機遇意識和發展意識,爲學校革新和發展奠基良好的思想基礎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保持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队伍伍建设,提高治校办学能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卖力制, 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队伍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不停探索专家教授加入治学治校的有效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校领导联系下层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要積極探索事情機制和事情要领,准確定位基層黨組織職能,充实發揮其在推進學校和系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要建設民主、和諧、勤政、向上的基層黨組織,創造能讓真正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保持清正廉潔的風氣。堅持把實現師生員工的利益最大化作爲一切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著力解決好黨的思想作風、事情作風、領導作風和幹部生活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防止腐敗現象發生。

以德育爲首位,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情。以理想信念教育爲焦点,深入開展正確的“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和基礎文明素質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誠信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意識教育,提高峻學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繼續加強兩課建設,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心理康健教育,樹立良好的學風。

(二)深化革新,強化治理,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爲實現十二五目標提供制度保障

繼續深化學校內部治理體制革新。轉變治理觀念,樹立治理就是服務的思想,推進和諧治理。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辦學活力爲導向的內部治理體制。加強院校研究,建设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堅持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治理,依法治校,逐步下放治理權限,順利實施學校規劃目標。

強化治理,推進幹部人事分配制度革新。爲構建高效精幹的學校組織架構,大膽選拔和使用具有高等教育理論水平、熟悉治理的年輕同志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推進幹部知識化、年輕化,同時加強幹部考核,實行誡勉談話和末位淘汰。完善能進能出的人事署理制,革新職稱評聘,逐步實現評聘分開,實行崗位責任制革新。逐步改善教職工待遇,建设以績效爲導向的分配制度。

穩步推進教學科研治理體制革新。凭据學科專業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重組系部專業。根據重點突破、重點建設、適當淘汰、社會急需、注重應用等原則,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加強應用性專業建設,設立應用性科研機構,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引領作用,促進各學科專業協調發展

深化後勤治理革新。繼續深化後勤服務治理體制革新,理順後勤服務實體與學校的經濟關系,制定並實施後勤服務規範、質量考核評價辦法。建设高效、優質、師生滿意的後勤服務體系。

(三)強化開源節流,爲實現十二五目標提供財力保障

多措并举,广开财源,确保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力争自准备学经费,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非税收入,将每年的事业收支结余量力投入校园建设,争取银行支持,增加银行贷款,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通过出售原農科所土地,筹集资金,健全制度,勤俭节约,淘汰浪费,力争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完善制度,加強治理,努力構建節約型校園。強化節約意識,加強對基建項目和大型項目的規劃論證,加強節電、節水、節耗材,降低學校運轉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開展水電革新,整合水電資源,力爭在2012年前完成所有革新。

內挖潛力,外爭支持,積極化解學校債務。通過土地出讓、爭取上級投入、學校自籌、社會捐助等方式,逐漸加大還債能力,五年內基本化解學校債務。

(四)積極爭取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支持,爲規劃執行提供環境保障

建设經常聯系制度。創造學校與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市場的良好關系,充实利用政策優惠條件,爭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鼎力大举支持,不定期舉辦各級各類信息交流會,了解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情況,同時也向地方各級推介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科研结果、畢業生等各方面的情況,增進了解,共謀發展。

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未來五年,學校還有大量的項目建設、維修、革新和土地征用、拆遷事情,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相關政策支持,減免有關稅費;在教育資源整合、畢業生就業、選調生、産學研相助等方面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要主動與地方産業對接。

主動對接婁底支柱産業。要不斷加強校地産學研用相助,提高解決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等實際問題的能力,爲地方政府決策建言獻策,爲企業技術攻關排憂解難,走産學研用一體化门路,以服務求支持,以科研促教學,以结果促發展。力爭在未來五年,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中。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