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以科學方式推進社會公德教育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4-25?點擊:

以科學方式推進社會公德教育

革新開放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視的是,也出現了许多社會反面諧的社會問題,反映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即是諸多社會公德缺失現象的出現。而諸多社會公德缺失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公德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如何能使社會中大多數成員的社會公德素質获得普遍提高呢?探索一套科學花的教育方式是一個须要的選擇。

科學化的社會公德教育是建设在對道德規範的良好認知基礎上、建设在濃厚的道德情感支撐下、建设在良好道德習慣養成和自覺約束基礎之上的。“教育的指導思想科學與否”、“教育的事情要领得當與否”、“教育的對象選擇合理與否”在很洪流平決定了公德教育活動能否取得實效。

社會公德教育要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

社會公德理論是在長期的道德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理論。沒有一個科學、合理、主流的社會公德理論作爲公德教育的指導和人們行爲的向導,人們的觀念就會發生紊亂,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文明的偏向。但僅僅有理論教育而忽視實踐教育也是不行取的。社會公德的規範原則,只有在實踐教育中才气使人們感受到社會公德的须要性。因此,從教育形式和社會功效上看,社會公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在社會發展中都起著各自重要的作用,應該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首先,要繼承與揚棄傳統社會公德觀念,建设科學的理論體系。理論的教育既具有曆史繼承性、也具有兼容並蓄性和時代創造性的特點,這就要求社會公德教育內容要從三個方面構築發展:其一,“曆史繼承性”要求我們要注意吸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華,以豐富新道德的內涵;其二,“兼容並蓄性”要求我們要善于借鑒西方文化的道德精華;其三,“時代創造性”則要求我們有發展的眼光和智慧不斷地突破自我理論、完善自我理論。我們要結合當前實際創造性地提出公德教育的新內容,我們常說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中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總體要求,以及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都是社會公德建設內容的創造性的集中體現。

其次,公德實踐教育的內容也應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傳統的社公德實踐教育的號召起點較高,好比號召人們生活中要“毫倒霉己、無私奉獻”等。但在某種水平上卻忽視了受教育對象的教育配景、個人素質、年齡結構、生活條件和地區差異等客觀因素,在實踐中往往教育者自身也難以做到,受教育者更難以踐行。所以實踐教育中我們要注意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的教育方式,以“生活式”的實踐使人們從自己身邊的所謂的“小事”開始踐行社會公德,逐漸通過輿論宣傳和鼓勵,引導其道品德爲逐漸上升到另一個較高的層次。此外,公德實踐教育的形式要有所創新。現代人的民主自由和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因此很難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硬性命令”式的指揮支配,所以在公德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過程中,開發出靈活、新穎、有趣的方式等也應成爲現代公德教育中應該探索的問題。

在豐富發展社會公德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各自內容的同時,還需要把二者結合起來。例如對學生進行公德教育時,一味單純灌輸理論容易使人感覺枯燥並降低教育的實效性,所以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社會公德規範的理論介紹之外,還要帶領或引導學生參與到公共場所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把學到的公德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同時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反思公德理論,帶領學生用實踐檢驗公德理論並發展公德理論。這樣才气使學生對公德規範理解更透徹,進而更好地規範自己的公共行爲。

社會公德教育要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隱性德育是與顯性德育相對而言的,通常有組織、有計劃的,德育目的明確、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屬于顯性德育的範疇;而其他能産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統屬于隱性德育範疇。科學化的公德教育應該把兩種方式結合起來。

一要發揮現顯性教育直接性、明確性的優點。顯性公德教育中教育者,如家長、學校、社會組織通過專門的、有意識的、直接的、明確的方式教導被教育者要認知、遵守何種社會道德規範的方式,進而到影響和教化的方式。因爲這種教育方式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確性、教育手段具有穩定性、教育目標具有良性的導向性的優點,所以在當前的社會現實情況下更應充实發揮顯性社會公德教育的優勢。

二要發揮隱性教育的間接性、人性化的優點。隱性德育對社會公民的道德教育的優點在于它不是命令式、說教式、灌輸式的,而是通過社會事情與生活環境中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影響作用。通過耳濡目染的途徑熏陶、作用人們的思想和情操,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愉悅的地接受教化,自覺地注重道德修養、與人爲善,成爲一個及格的、道德的公民。因此在社會公德教育的實踐中,加強隱性德育建設,發揮出隱性德育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應,可以大大提高社會公德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二者相輔相成,在公德教育中的功效互爲補充。顯性德育在其自身的運動過程中,通過普遍性的經驗積澱,逐漸認知社會公德,並成爲隱性德育內容,推進隱性公德教育的發展。反過來,隱性德育又會爲社會公德顯性教育提供直接經驗的或社會政治、價值體系的支撐。

社會公德教育要使“內部環境建設”與“外部環境建設”相結合

社會公德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實效性的實現需要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結合,即公德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兩方面因素的有機結合。其中內部環境建設是社會公德教育的內在基礎,外部環境建設是社會公德教育的外在保障。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行。

從社會公德的內部環境建設上看,要保證社會公德教育理論內容和方式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要提高公德教育者自身的綜合素質。具體而言,一方面要保證公德教育自己的內容和方式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創新,教育要领要遵循自身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另一方面要求社會公德教育內部隊伍建設要不斷加強,教育者在教育活動和日常事情生活中要躬親踐行社會公德規範,以身作則。

社會公德教育的外部環境建設同樣不行忽視。如果公德教育外部的配套機制和觀念跟不上,整個社會講公德的良好氛圍就會被破壞,很容易使想講公德的人不願講或不敢講。加強公德教育內部建設,一要有健全配套的法規政策,提供強有力的执法制度保障;二要加強媒體和大衆輿論的監督,發揮其激濁揚清的功效。社會監督力量的增強是社會公德教育順利開展的有效外在保證。

來源:灼烁日報

熱點新聞